Search Results for: 江苏

华文国学

中文汉语(又称国语、华语)

林氏论坛(lin.bigan.cn) & 林氏宗亲网(www.bigan.cn)讯: 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官方语文之一,亦为当今世界上作为母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除中国外,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也是广泛使用汉语的国家。在中国港澳地区,汉语被定为官方语言,而在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作为非法定的行政用语。很多国家都开始将汉语列为第二语言,加入授课内容。 狭义的“汉语”仅指现代标准汉语,是以北京话为标准语音、以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在非表音情况下,仅指现代白话文的书面语,其他的方言白话文不能作为书面语。中国的中小学中教授汉语的文字、语法、文学等的科目叫语文、中文、国文等,都是汉语文的称谓。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语文课,以普通话(国语)授课;在香港和澳门因通行粤语,所以学校会以粤语授课。中国大陆、中国港澳的“普通话”、中国台湾的“国语”、海外华人华侨的“华语”大体上是相同的,只在个别字词的读音上有些微区别。此外,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是以繁体中文为主要文字的地区。 中国的语言学家多认为汉语是一种单一的语言,但国外部分语言学家和中国国内的一些语言学家以及一些地方主义者认为汉语作为一个语族是官话、粤语、吴语、闽语、客家话等语言的统称,即汉语是由一簇亲属语言组成的语族,但综合起来看仍是一门语言。 在2007年的国际认证ISO 639-3国际语种代号的编制中,国际标准化组织把汉语分为13种方言,闽东方言(cdo)、晋方言(cjy)、官方言(cmn)、莆仙方言(cpx)、徽方言(czh)、闽中方言(czo)、赣方言(gan),客家方言(hak)、湘方言(hsn)、闽北方言(mnp)、闽南方言(nan)、吴方言(wuu)、粤方言(yue)。 汉语历史沿革 上古 相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夏朝时还有三千国,周初分封八百诸侯,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礼记·王制》)。 《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河图玉版》、《禅通记》记载仓颉曾经自立为帝,居阳武,是上古时期的一部落首领。

华文国学

中国各省市姓氏排行榜前10位排名

此前林氏宗亲网介绍了华族百家姓姓氏来源与中国百家姓排行榜百强与排名靠前三百的姓氏名单(详见http://www.bigan.cn/guoxue/sino_17.html)。此文介绍全国各省市姓氏排名前10位: (一)广东省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陈、李、黄、张、梁、林、刘、吴、罗、杨。 (二)海南省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陈、王、李、吴、符、林、黄、张、周、郑。 (三)重庆市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李、张、陈、刘、王、杨、周、黄、罗、唐。 (四)山东省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王、张、李、刘、孙、赵、杨、陈、徐、马。 (五)福建省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陈、林、黄、张、吴、李、王、郑、刘、杨。 (六)浙江省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陈、王、林、张、李、叶、郑、吴、徐、刘。 (七)江西省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刘、李、陈、张、黄、王、吴、周、胡、徐。 (八)内蒙古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王、张、李、刘、赵、杨、郭、孙、高、陈。 (九)湖南省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李、刘、陈、张、王、周、黄、杨、唐、罗。 (十)河南省最新百家姓排名

华文国学

姓氏来源,中国百家姓姓氏排名

华族百家姓 林氏论坛(lin.bigan.cn) & 林氏宗亲网(www.bigan.cn)讯: 华族非常重视血统渊源。家家有族谱,最早可追溯到四千年前黄帝时代。 黄帝有子女廿五人,分封十二个姓氏,后代子孙,播迁不同地区,因地改氏,而演化出数千个姓氏。 殷、商时代,女子称姓,男子称氏。那是母系制度的时代;每个家庭以母为主。到了周朝,男子亦称姓。这时社会转入父系制度时代;战国时姓氏通用,统一起来,以至于今。 据《万姓谱》载:单姓三千零三十八个,复姓一千六百十九个。正在复姓中,有三字姓六十六个,四字姓两个。 北宋初年,吴越国王钱 时代所编之《百家姓》,收录了五百 六十姓,其中单姓四百六十个,复姓六十个。当时宋朝皇帝姓赵, 故以赵为首姓;吴越国王姓钱,故以钱为次姓。再以王亲国戚关系, 依次排列而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之句子。四字 一句,易读易诵;一千多年来,成为塾学村童必读之书,流传最广。 宋代莆田人郑樵所著《通志》,收录了二千一百一十七姓。元 代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则收录了三千七百三十六姓。明代吴 沈所著《千家姓》收录了一千九百六十八姓。 《中国人名大辞典》则集有四千一百二十九姓,其中单姓二千 二百八十八个,复姓一千六百八十九个,三字姓一百四十三个,四 字姓七个,五字姓两个。 现代姓氏调查后的排列顺序,快看看您的姓氏排第几

林氏名人

唐代九牧林氏始祖“林披”公

林披(公元733—802年),字茂则,唐高平太守林万宠之次子,莆田澄渚乌石(今莆田西天尾镇龙山村)人。唐天宝十一年(752年),年二十即明经擢第,初任将乐令,迁潭州刺史、澧州刺吏、康州刺史,后在临汀郡任曹掾时,汀俗尚鬼,作《无鬼论》以晓喻民众。尔后擢任临汀别驾。知州十年,有德政,御史李木妻筠奏授太子詹事,赐紫金鱼袋,上柱国。林披为官志尚高洁,勤政为民。回故里后,由北螺迁居澄渚,于西南创办澄诸书堂,专心兴学育才。官终检校太子兼苏州(今江苏苏州市)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林披为宰相常衮所重,卒后赠睦(今浙江建德)刺史,故相国常衮赞曰:“林君出处其犹龙乎?”. 夫人郑氏,生林苇、林藻、林著、林荐、林晔;陈氏生三子:林蕴、林蒙、林迈;朱氏生林蔇 。唐贞元间先后登第,均任刺史;林苇任端州刺史、林藻任容州刺史、林著任横州刺史、林荐任韶州刺史、林晔任通州刺史、林蕴任邵州刺史、林蒙任循州刺史、林迈任雷州刺史、林蔇任福唐刺史。世称“九牧林家”。 莆田九牧祖祠于2002年9月30日至10月6日举行了盛大的唐九牧林始祖林披逝世1200周年活动。海内外的九牧林宗亲2000多人先后来莆参加。 林披的《无鬼论》,林藻的“如有神助”般的《合浦还珠歌》和《林藻集》,与白居易友善的林蕴的《林邵州遗集》,父子三人成为莆阳文坛有史载以来的鼻祖.林披公是莆田县居官最早,官职最高,载入国家史书的先贤之一。 附林披公诗一首. 年代:唐 作者:林披 作品:秋气尚高凉 内容: 秋气尚高凉,寒笛吹万木。故人入我庭,相照不出屋。山川虽远观,高怀不能掬。

林氏名人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号少穆、石麟,晚号竣村老人,中国清代爱国政治家、思想家、诗人。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缴获和焚毁大批鸦片,并粉碎了英国侵略者的多次武装挑衅,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史学界称林则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1785年8月30日出生,清嘉庆三年(1798年)十四岁参加县试,考中秀才,就学鳌峰书院。与本城朱紫坊名儒、前河南永城知县郑大谟的长女郑淑卿订婚。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后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先后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兴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声。道光三年(1823年),由江南淮海道升任江苏按察使,廉明办案,倡捐赈灾。翌年,署江苏布政使。道光七年(1827年),任陕西按察使、署布政使。道光十年、十一年(1830、1831年),相继调任湖北、河南、江宁三省布政使,在兴修水利、救灾办赈、整顿吏治等方面多有兴革,升任河东河道总督。道光十二年(1832年),擢江苏巡抚,曾两度署理两江总督,处理钱漕、灾赈、水利、盐政、货币等实际问题,博得百姓爱戴。 嘉庆九年(1804)林则徐中举。十一年(1806)林则徐赴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次年应福建巡抚张师诚招入幕府。十六年(1811)中进士,选庶吉士。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后历任编修、协修等京官,两度外放江西、云南乡试考官。二十五年起,先后外任浙江杭嘉湖道、盐运使,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任上整顿盐务、兴办河工、筹划海运,采用劝平粜、禁囤积、放赈济贫等措施救灾抚民。 道光十年(1830)林则徐任湖北、河南布政使,次年升任河东河道总督,其间,不辞劳苦,不避怨嫌,积极铲除弊端,亲自实地查验山东运河、河南黄河沿岸工程,提出改黄河由山东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十二年授江苏巡抚,曾奉命驱逐在吴淞口外刺探情报的英国胡夏米商船,又协助两江总督陶澍,采取许多利国便民的经济改革措施。江苏旱涝灾情严重,他不顾朝廷斥责,上奏历陈民间困苦,坚请缓征受灾州县漕赋;致力兴修水利工程,疏浚白茆、刘河、徒阳运河等河道。为克服银荒和利于货币流通,他反对一概禁用洋钱,提出自铸银币的主张。这是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十五年和十六年(1836),两署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积极推行淮北“票盐”制度。 道光十七年(1837),林则徐升任湖广总督。当时时鸦片已成为危及中国国计民生的严重弊害。十八年(1837),鸿胪寺卿黄爵滋上疏主张以死罪严惩吸食者,道光帝令各地督抚各抒己见。林则徐坚决支持黄爵滋的严禁主张,提出六条具体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成绩卓著。八月,他上奏指出,历年禁烟失败在于不能严禁。警告:“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九月应召进京,在连续八次召见中,力陈禁烟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十一月受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并节制广东水师,查办海口。 道光十九年(1839)正月林则徐抵广州。他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传讯洋商,令外国烟贩限期交出鸦片。采取撤买办工役、封索商馆等正义措施,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烟贩的狡赖,收缴英国趸船上的全部鸦片。四月二十二(6月3日)起在虎门海滩销烟,20天中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在此期间,林则徐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为防范外国侵略,林则徐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仿制。他坚信民心可用,组织地方团练,从沿海渔民、村户中招募水勇,操练教习。七月因义律拒不交出杀害中国村民的英国水手,又不肯具结保证不再夹带鸦片,他下令断绝澳门英商接济。义律诉诸武力,挑起九龙炮战和穿鼻洋海战。林则徐亲赴虎门布防,督师数败英军。十一月遵旨停止中英贸易。十九年十二月实授两广总督。此时他已觉察英国正蓄意发动侵华战争,以所得西方消息五次奏请令沿海各省备战。 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鸦片战争开始后,英军攻粤闽未逞,改攻浙江,陷定海,再北侵大沽。道光帝惊恐求和,归咎林则徐在广东“办理不善”,屡次下旨斥责。九月林则徐被革职,留粤备查问。但仍奔走察看要隘,筹募壮勇守卫广州,反对钦差大臣琦善畏敌求和。继而向主持粤战的奕山上防御建议,不被采纳。 道光二十一年(1841)林则徐三月受命赴浙江协办海防。在浙积极筹议战守,提供炮书,帮助研制新式炮车和车轮战船。五月道光帝以广东战败,归咎前任,林则徐被革去四品卿衔,从重惩处,充军伊犁。途经镇江,授老友魏源以《四洲志》及有关外国资料,嘱撰《海国图志》。旋因黄河在河南开封祥符决口,酿成水患,奉旨往河南黄河工地治河,工竣仍戍伊犁。 道光二十二年(1842)林则徐抵伊犁。他协助办理垦务,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等地勘察,行程三万里,所至倡导水利,开辟屯田。又绘制边疆地图,建议兵农合一,警惕沙俄威胁。二十五年被重新起用署陕甘总督,次年转任陕西巡抚。二十七年升云贵总督。曾先后平息、镇压西北、西南民族冲突和人民起义,整顿云南矿政。二十九年因病辞职归籍。三十年九月(1850年10月)奉旨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十月抱病起程,1850年11月22日病逝于潮州普宁县(今广东普宁北)行馆。清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魏源闻讯挽联对林则徐一生人品和功绩,作了全面和崇高的评价:“品望重当朝,犹忆追陪瞻雅范;褒荣垂史乘,徒殷景仰吊遗徽。”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赐祭葬,谥号“文忠”,晋赠太子太傅。林则徐逝世后,全国哀悼,福州建祠奉祀。 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等。所遗奏稿、公牍、日记、书札等辑为《林则徐集》。   美国林则徐铜像由美国林则徐基金会于一九九七年,树立在纽约市华埠中心,东百老汇街的前端。 铜像由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维汜教授所设计,高3.2米,头戴清朝官帽,身穿一品官服,取站立姿态,背着双手,昂首挺胸,气宇轩昂,目光炯炯直视前方,表达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和睁眼看世界的胸襟气概。这是毅力于西方世界的第一尊世界禁毒先驱的铜像。  黄克锵先生向设计者李维汜教授赠牌匾:“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铜像碑文 (前) 世界禁毒先驱林则徐(1785-1850) 林则徐,字少穆,一七八五年八月三十日诞生放中国福建省侯宫县(今福州市)。家境清寒,父亲宾日先生是个品行超卓的私塾老师;母亲陈氏带领女儿们针线不离手,帮助家计。则徐四岁即跟随父亲早出晚归,开始启蒙读书、立品成才的人生道路。 林则徐十三岁府试冠军,列名秀才第一;二十岁中举人;二十七岁成进士,选入翰林院。历任典试官、监察御史、按察使、布政使,爱才擢才、兴利除弊。特别在水利方面,政绩显著。声望日隆,晋升封疆所寄的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要职。 林则徐是十九世纪开眼看世界的中国卓识人物佼佼者,深知英国对华鸦片贸易“谋财害命”性质,力主严禁。一八三八年冬遵旨入觐北京,八日间清室皇帝接连召见八次,授钦差大臣衔,南下广东主理禁止鸦片事宜。抵达广州后,林则徐雷厉风行,坚决从事。一八三九年六月三日开始,将勒令英国毒品贩子缴出的鸦片二百三十七万六千二百五十斤,在广东虎门公开销废,轰动国际。林则徐是世界反毒、禁毒先驱。 英国人因鸦片贸易对中国发动的可耻战争,在广东和福建华南沿海遭到林则徐和当地人民坚决反抗,可是其海盗式威胁却在北京门户的津沽港口得逞。一八四零年,开始了近代中国的百年屈辱和发愤图强。在这历史新一页中,林则徐的英名永垂不朽,一直激励着后来人。 (后)美国纽约林公则徐铜像铭

宗亲联谊会

电视文献片《中华林氏人文史纲》之闽林始祖林禄

大型系列电视文献片《中华林氏人文史纲》之闽林始祖林禄 林氏论坛(lin.bigan.cn) & 林氏宗亲网(www.bigan.cn)讯: ?公元307年,太始祖比干公殉国1300多年之后的西晋末年,他留下这支血脉的又一个家族的祖孙三人成了辅佐皇室的重臣。 他们是:比干公第46世孙林礼。官为主薄,后授太子太傅。 林礼之子林颖。西晋建兴三年(315年),为徐州别驾,后任黄门侍郎。 林颖之子林禄,字世荫,生于晋太康十年(289年)。晋惠帝时(290—306年)为安东瑯琊王府参军,镇守下邳。西晋永嘉元年(307年)随瑯琊王移镇建邺(今南京市),任给事中、黄门侍郎。之后,历任招远将军,散骑常侍,合浦太守,晋安郡王。 东晋泰宁三年,晋明帝命林禄镇守晋安郡。他举家迁居晋安,至此,他成为林氏入闽的开宗始祖。 他先后辅佐了五位东晋的皇帝——晋元帝,晋明帝,晋成帝,晋康帝,晋穆帝。 他在东晋时期经历了哪些重大的战争? 他在历次战争和叛乱中有着怎样的功绩? 他在林氏迁徙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他的陵园在风水学上有着怎样的玄机? 他的后裔们——闽南林氏又是如何成为遍布天下的一支名门望族? 大型系列电视文献片《中华林氏人文史纲》之 闽林始祖林禄 上 集 《半生戎马倥偬》 (征求意见稿)

林氏家谱

林氏宗族中原迁徙及渡江南迁的情况- 林伟功

林氏宗族中原迁徙及渡江南迁的情况- 林伟功 林氏宗亲网(www.bigan.cn) & 林氏官方微博(Weibo.com/LinLimLam)讯: 林坚食采清河,封地博陵,后代遂居博陵,其子林载袭封并为冀州牧。子孙后代散居于河南、河北等地,以及甘肃临潭,山西凤陵渡,陕西华阴、白水、澄城等地。近10代基本主体居留于博陵。随着时代推移,春秋战国时期,兵荒马乱,士民播迁频繁:载于《史记》的林英、林贞、林隽、林宏、林繇等的桑梓地已变迁为洛邑;见于《左传》的林雍、林楚、林放、林不狃已为鲁国人;载于《说苑》、《庄子》的林回属齐国;而《战国策》叙及的林鸾伯则在卫;林皋则在秦。此中到鲁国的遂成为后来名闻天下的“济南林氏”的肇基者。其中的林雍为周敬王畿内闾正,见王昏庸,出为鲁大夫。《左传》载昭公二十六年(前525年),鲁师与齐师于炊鼻大战,林雍统军“奋不顾身”。而林放为孔门弟子,问礼之本,孔子称之,列为七十二贤人.周敬王时为大夫(汉、魏、两晋皆尊为名贤,唐玄宗赐号西河伯,宋高宗追封长山侯,从祀孔庙,列圣庙东庑第二位)。林皋为林放之后,官至赵相,其子孙至秦末居齐郡邹县,汉分齐郡置济南郡,遂为郡人。至林挚仕汉为燕相,封平棘侯,其曾孙林尊官太子太傅,“济南林氏”自此显赫,成为东迁林氏望族。继由“济南林氏”播迁的支系更多。 中国姓氏源流历史上囿于史料,存在颇多问题,经过反复思考似可以本姓氏名人不同时期出现的频率和以名人的迁徙作为宗族迁徙的关键参照物。笔者在长期研究中,发现中国古代至近现代,一个宗支背乡离井迁徙他方,除任官外,一般都有一个落地生根排除种种困难后发展的过程,较普遍的是由肇基祖开始经过10代上下人的努力,聚族而居方初具规模,经济、环境、教育状况转好,读书人出现,科举功名接着而来,名人、闻人方能涌现,且成为族中的骄傲与核心人物,他们随之也影响家族,报效社会。从宗族社会学的角度看,名人效应完全可作为宗族分布、播迁的标志。尤其在史料不足、偏颇、真伪混杂的状况下。现试以此作为迁移分布的标志。在中原的林氏迁徙跨度极大(南迁的另文),除上述东迁外,据各方面的史料汇总散居于黄河流域及其北部的林氏后人不少,现按地域罗列于下: 河南: 在洛邑(今洛阳)的林材、林隽、林既(春秋)等族人; 在卫国(今濮阳)的林类(春秋)、林抚(战国)等族人;在雒阳(今洛阳)的林熹、林恂、林就、林横(东汉)等族人; 在河南郡(今洛阳东)的林豫(三国魏)族人; 在洛阳的林玄峻、林道固(齐)等族人; 在洛阳的林玉、林惠勋、林奇勋、林殊勋、林业(西晋)等族人; 在南阳的林忠勋(西晋)族人; 在洛州(今洛阳)的林文济(唐)族人; 在固始的林廷甲(唐)族人; 在开封的林特(北宋)族人; 在东京(今开封)的林悦、林深之、林积仁(北宋)等族人; 在共城(今辉县)的林舍(北宋)等族人。 河北:

林氏家谱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林氏及宗祠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林氏 林氏宗亲网(www.bigan.cn) & 林氏官方微博(Weibo.com/LinLimLam)讯:   福建省大田县林氏 (林乐妙  林振慨  陈美光供稿    林毅整理  林秀植发布)(西河郡)溯 源林姓受姓始于林坚。林坚,史载为殷商太师比干之子,比干因忠正谏诤被商纣王剖心而死,正夫人妫(陈)氏甫孕三月,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生男,名泉,字长恩(林氏受姓始祖)。周武王灭商后,为旌表比干忠烈,命闳夭给比干在朝歌南汲境内(今卫辉)封墓,觅其后嗣。正夫人妫氏携泉归周。因泉生于长林石室,周武王赐姓林名坚。念林坚乃商汤之后先王之胄,且能远避纣乱而不绝其世,乃拜坚为大夫,食邑清河。后封博陵公,食采二千户,采邑博陵(今河北安平县)。其后,子孙世袭爵位,多为大夫,朝廷亦在当地设立西河郡,“西河林氏”便由此而来。传  衍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官职调任或避乱隐居,林氏散居在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各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林姓渐聚山东济南,形成“济南林”。西晋为避“永嘉之乱”,林氏南迁江苏下邳(今江苏宿迁东南)一带,形成“下邳林氏”。东晋时的林懋因在徐州做官、定居,其子孙又成为“徐州林”;其弟林禄在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奉命出守晋安郡(福州一带)并定居,成为林姓入闽第一人,即“晋安林”的先祖。由于“晋安林”派生的支系很多,传有“闽林遍天下”之称。自林禄至林玉珍,传八世,奕世簪缨,先后出一王、二侯、九将军。至十世祖隋右丞林世茂,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定居莆田北螺村,子孙遂成阀阅,显贵南国,位列甲等,其中“九牧传芳”名扬四海:十六世林披,自北螺村迁居澄渚,建“灵岩精庐”(今莆田兴教里福平山下),九子均在此庐攻读,贞元年,先后登科,同为剌史,号称九牧(牧,唐时地方行政长官名)。 福建省大田县林氏主要有八大支流,即吴山梓溪林法旺、广平林迪、武陵林廿六、均溪珠宝山林安六、湖美西燕林辛二等八支系,全为闽林“晋安林”支系派生。 【梓溪林氏】吴山乡梓溪第一世为林法旺(一说林发旺),一说唐闽林17世九牧林中林藻长子林惠支系,一说源自仙游林思,更有说出自宋九牧林景渊之后; 各执一词,(经过梓林大宗理事会考证梓溪林氏并非出自莆田九牧世系)于唐开元六年(718年)由福塘东渎行经沙县入于尤溪寻水源而肇基梓溪,历数代,生林戴爱、林载惠二子。关于闽中第一旺族梓溪林氏的资料:http://lin.bigan.cn/tag-梓溪.html 林戴爱官福州主簿,开基福州后迁居安溪碧石(今白桃)。 林载惠生七子:长子林珍谋居梓溪厚山及珍山谢洋,次子林振梓居永春福鼎卿源,裔孙又开南安金淘,台湾,安溪,三子林朝阳开基吴山乡阳春(后裔开大田小华,永春荷珠,前坪下地,永泰县,福州北岭,永安,台湾),四子林肇福开基永春福鼎井兜(今横口乡)五子林泽溪开基漳平德安、其后裔又迁安溪西坪,六子林常春开基安溪柏叶赤岭,七子林兴源开基安溪湖头来苏(后裔林子义徒居永春万代又迁藻岭,藻岭又一支今居于闽北福鼎市)。 林珍谋生林少清、林赈、仲晓、处忠四子。林少清裔孙丙五开前坪湖平、七六于清开梅山乡金阳村。林赈受闽王诰封把截使,生可仁、可仕、可柔、可是、可邯、可言六子。林仲晓过继二房林振梓为嗣.其次子林邱迁小田寨都。林处忠居桃源万宝龙江祠,名为九户林,其第八户名文生,徙居汤溪,建金犁祠。至第六世林继源,迁大田城关北门,至三世孙名林杨赞,迁文江,子孙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建文兴堂。林赈长子林可仁,其孙林继宗居后湖。后裔林大五于宋嘉熙年间开基谢洋小珍山奉先堂,传谢洋支系:禄二开基谢洋龟山堂,禄三迁科里,谐九、诏八迁坑口,在名、在昭、尚乐迁仕福,枳二迁坑头,灌四等后裔迁碧山,妍八开基和春,在巽(行谡四)开基怀德等等。逢端开基均溪温镇镇前洋,尾开基石牌镇桃溪村。魁三迁桃源镇。林甲乙开基台石街(今武陵乡大石村),后裔七克初从台石街开基石燕坑(今湖美乡西燕村);至唐咸通元年庚辰(公元860年)林廿一从石燕坑再开基林兜(今湖美乡林兜村),林泰五于元朝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从林兜又开基黄龙山(前坪乡黄龙村),建立瞻依祠;其后裔从黄龙山又迁居前坪乡吉坑、川石,文江乡后洋、光明、龙门、温厝、花桥、小芹村,建设镇香浮村,太华镇汤泉村,桃源镇岭头岬等。   林万宝于公元1295年从梓溪迁至桃源仙头,林文庄约于1408年迁居山门(现为东风农场管辖)、林文生迁居乾元(现为东风农场管辖)繁衍生息。近代又分支武陵乡大石下尾等处繁衍生息。三子林可柔,一孙林至诚居岭头,一孙移根口。五子林可邯,孙林志礼居后屋今祖安房。林五五开基太山崎,其后裔林文春又分支华坑。六子林可言,生五子,文显、用乾、汉臣、昭贵、昭信。文显任押司,居亭上,子孙徙尤洋隔口。用乾生五子,长子林应朝居后山;次子林昌龄居后处,传至11世林书为前处祖;三子林应期居埔尾,其裔孙林长升开鳌头房,林昱开龙岩,林璘迁武陵大石,林问居白地溪头;四子林四薰居后湖;五子林公奭,居书齐埔。汉臣居前坂。昭贵居后山迁尤洋隔口。次子林可仕、四子林可是无传.林朝阳(梓林三房始祖),裔孙(阳十七世),林政东号云龙,于明洪武间迁大田小华.林政华諱德瑛号云林,生四子:长文焕号青峰行十三.二子文煊号翠岩行十四.三子文煇号雪岩行十五.四子文燿号碧岩行十六.林政华长子,行十三:后裔林叔辉,林元登,林其宜,于乾隆甲申(一七六四年)移江西广丰廿四都祝村.上铺,十五都上加尖.林等修(字大埒).林汝修(字大谴),林厥初,康熙年间移台湾台北.林是镇(字锡瑘),林是車(字锡琰),林是琅(字锡球)乾隆癸已(一七七三年)造基台湾省台中及嘉义县.林传稅.林传赡,光绪年移台湾.林是恭.林厥温(阳二十九世)于乾隆间移永安西洋.林节源,林振会居永安墨斗崙及内炉村林政华二子,行十四:生四子:长林仕九字旺无传,二林璟二字芳无传,三林璟七字顕,四林璟八字兴(阳十九世),明永乐年间移永泰县.林政华三子,行十五:后裔林周十(子仸蔭)于嘉靖十一年移福州北岭上崙,开基祖祠龙卿堂.(阳二十五世)林唐英,康熙年间移永泰县.林僉公,林约修(諱中要),林九亨(諱中元),林孔金(諱中银)(阳二十八世),康熙年间移居台湾.林政华四子,行十六:后裔林璠三(阳十九世)居德化新化里小尤.林朝四(阳二十世) 子林云嶽任湖广云梦知县,林云嶽孙林乔椿武生,任天津指挥使,其后裔林鹤英今兴居于南京.林大一居大田屏山后坑尾.后裔林大四迁居大田前坪下地.下地又再开基尤渓坂面.林京四(阳二十二世)生二子:长林格华,次林汗三(迁漳平塗坑).林格华生三子.长林应绵居永春苦竹头,二子林应顺定居大墘.三子林应居,生一子林宗成,迀居永春荷珠.另支纯珍后裔移居江西铅山县,福建邵武县,光泽县.【广平林氏】开基祖林迪,行十万,赠大总戎,北宋初年从仙游县石壁潭迁入广平大泽。林迪自入迁后,生七子,长眺传、次标、三卢、四邦、五晖、六苗、七第润。长二子并居福州,三东山,次子居富积,三子居万积大丰、下井、陈海、白石坑,四子寄居沙邑官庄,后支分三保及南山前召,五子居积村、大泽,六子居岩兜、龙池、陈山、泽坂、珍山等处,七子居福州又分南阳。 林迪派下各支祖:四五都富上坊林一千,四五都坡兜坊林七四,四六都龙溪坊林高三,四六都彭床坊林定七,四四都珍山坊林三十二,四四都龙逢场林旺七,南坑头林喜二,汤头林振满,竹坪林十六,田头林万九,北门林进侯,小黄坑子林郁公,四六都鉴村林德宇。三九都三保(现建设镇)始祖林千一。 【武陵林氏】开基祖林廿六,为闽林十七世第九牧林既后裔。林既迁仙游县,裔孙林五(闽林廿五世)于北宋(1048年)由仙游县柘山迁入尤溪卅三四都溪柄下坑(今大田县石牌镇长溪村下坑),裔孙林廿六(闽林廿八世)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迁入武陵乡桃溪村水尾潘山垅。林廿六儿子千五、千六因牛夜不归宿寻至桃溪村墓林弯,见形局佳胜,遂于1195年在墓林弯创建西河祠堂。后裔主要分布武陵乡的桃溪、百束、武陵、红君等村。

林氏家谱

林姓迁徙移民史

林姓迁徙史 林氏宗亲网(www.bigan.cn) & 林氏官方微博(Weibo.com/LinLimLam)讯: 林姓迁徙史中华民族自古多灾多难,虽不及犹太人,书不尽的悲情,几次大的汉民族移民分别是: A,东晋永嘉乱衣冠南渡,华族大难八姓入闽; B,唐高宗期间陈政(陈元光之父)领率固始府兵三千六百人58姓开漳; C,唐末王审知开闽国亦领固始百姓入闽 D,唐末安史之乱中原难民入门,居石壁龙岩,成今客家汉民主要部分 概述 林坚因赐姓地是在今河南省,故林姓最早的起源地应在今河南省境内。自林坚食邑博陵(今河北安平县)后,子孙世袭其爵,多为大夫。 春秋时,林氏由于官职调迁或避乱隐居,散居周、鲁、齐、卫等地。 战国时期,赵国宰相林皋,居九门(今河北省藁城县西北),生有九子,时称“九龙之父”、“十德之门”,因赵王嫉才欲害,林皋父子携带族人,迁徙于西河避难。秦灭赵后,这一支林姓又迁徙到齐、邹二郡(今山东淄博)。西汉初,林皋四世孙林挚,被封为千产侯,食邑千产。 汉景帝时分邹郡之地置济南郡,遂为济南林氏。 至晋代南迁发展,有林坚八十一世孙林颖,生有二子:懋、禄。长子林懋,任下邳太守,分出下邳林氏;次子林禄任晋安(今属福建)太守,后被晋明帝封为晋安郡主,居住在侯官县都西里。林禄的子孙颇多,后都散居于福建各地,以莆田为盛,成为林氏又一支著名的望族。其后子孙遍及福建、广东、海南、江西、浙江、台湾等地。同时,早在汉代就有林坚的五十一世孙迁居四川。周平王之子的一支林姓最早繁衍于河南及山西省境的黄河一带。后与林坚一支林姓,在秦、汉之际经陕西迁入甘肃陇西一带,并逐渐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总之,秦、汉之际,林氏家族的子孙主要散居于北方的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以山东的林氏繁衍最为旺盛。 至晋室南渡之时,中原士族也因‘永嘉之乱’大举南迁,林氏也随之南迁至江苏的下邳一带,后再南迁至福建。至唐宋之际,林姓族人已遍及我国的南方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江西、四川等地。明、清以后,便广播于全国各地。 周朝时期的迁徙 自公元前1046年,姬发(周武王)灭商立周,至公元前 256年赢稷(秦昭王)灭周立秦,前后历经790年。林姓在这个时期传衍了30多代。因周代大小诸侯国多次发生动乱,宗室贵族以及黎民百姓四处外窜逃生。林姓族裔也是如此,不囿于最初发祥地博陵,而在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等地都有他们迁徙的足迹,在动乱中繁衍发展。 据史书记载,西周末年林苌和林材等人在周王朝宫廷中担任官职,随着国都东移,由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之东南)迁至洛阳(今属河南省)落户。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纷封国自立,彼此征战时时发生。林姓族人当时在赵国、鲁国和齐国等诸侯国都有显山露水的不俗表现。

林氏家谱

林氏宗祠常用门楣对联

林氏宗祠门楣题辞 梅鹤风标 “梅鹤风标”,典出北宋著名诗人林逋。林逋(967-1028),字君复,浙江省钱塘(今杭州市)人。他一辈子不肯出来做官,隐居在杭州西湖的孤山。他一生也没有娶妻子,但他又非常喜欢梅花,以梅为妻,加之他非常喜欢白鹤,他养了很多白鹤,以鹤为子,所以有“梅妻鹤子”之称。卒谥和靖先生,后人就叫他“和靖先生”,著有《林和靖诗集》。他写的《山园小梅》一诗十分著名:“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此诗之妙在于脱略花之形迹,着意写意传神,因而用侧面烘托的笔法,从各个角度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这种神韵其实就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此诗一出,后人奉为咏梅的绝唱。其中第三、四两句写梅花写得很入神,一直受到人们的赞赏。 林氏宗祠四言通用联 九龙衍派; 双桂遗风。 ——佚名撰林氏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林姓名人、林氏始祖林坚三十四代孙林皋事典。皋为比干子孙,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他有子九人:林仁、林年、林升、林昶、林文、林曜、林岳、林佐、林卫,受家风影响,各有才能,德才兼备,被时人称为“九龙”,林皋则被称为“九龙之父”,他们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加上林皋,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见称,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以玉的十种特质,比喻君子的十种美德: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之门”。为后来林氏堂号“十德堂”之始。下联典指唐代殿中侍御史林藻的事典。林藻,字纬乾,莆田人。少负奇志。与欧阳詹刻意文学,用宏词擢第,郡人举进士自藻始。 九龙世泽; 十德家声。 ——佚名撰林氏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战国赵·林皋事典(见上第一联上联的联释)。 九龙衍派; 双鹤入云。 ——佚名撰林氏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赵·林皋事典(见上第一联上联的联释)。下联典指北宋杭州钱塘人林大年,英宗时官侍御史。曾蓄养双鹤,放之可入云端,归来仍自回笼中。 梅鹤风标; 露鸟孝瑞。 ——佚名撰林氏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诗人林逋(967-1028),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钱塘人。居西湖孤山,终身不仕,未娶妻子,与梅花、仙鹤作伴,称“梅妻鹤子”。有《林和靖诗集》。下联典指唐代进士、殿中侍御史林藻的事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