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家谱

林氏宗亲网林氏家谱栏目收录天下林氏家谱,林氏族谱资料

林氏家谱

林其庆:福州林浦濂江林氏入闽始祖身世考证

濂江林氏族谱初编于明永乐乙末年(1415),因族人在明清两代出过多位名人而享誉乡梓,世传“七科八进士,三世五尚书,国师三祭酒,五传十州牧”。像歌谣一样仍在民间广为流传。明代“三世为尚书,并得谥’文’,林氏一家而已”,载于《明史》(《明史》卷一百六十三,第421页)。自唐末始祖入闽至清一千年历史中,曾出过三位大夫,其中一位光禄大夫,二品官衔;五位尚书;十八位进士;六十七名举人。其中林枝春为清乾隆三年(1738)榜眼。这样的一部族史,是何等的辉煌!但是它又是一部不完整的谱牒。谱中自入闽始祖至十一世未知其名讳,其所可知者,则是从第十三世衍为六支,以礼、乐、射、御、书、数别之。原谱序中这样记载:“吾林之谱至是三修矣,始于永乐乙末(1415),先祖赠尚书公掇集于兵燹之余,断自十一世而下谱,其所可知者至十三世行为六支”。留给后代看的只有遗憾而已。 近年来学术界也对濂江林氏始祖入闽问题做过一些探讨,现摘录其中两篇文章的有关章节:(1)《开闽十八世功臣雕像将首次建设》,作者刘琳,发表于2004年11月15日《福州晚报》,其中有“濂江林氏祖先也是随王审知攻打到福州。”(2)在学术讨论会上发表的论文《随三王入闽诸姓考》。作者许伙努、杨清江。现摘录该论文有关章节如下:“林,濂江林氏入闽始祖,名讳不详,光州固始人,唐末随三王入闽……”以上两篇论文虽然缺乏论据,但都证实了濂江林氏始祖是随王审知入闽的。总之,濂江林氏的始祖是随王审知入闽的,不管他们是跟随三王打到福州,还是追随三王来闽避难,但最终都赶上队伍,参与了开闽建国。二篇文章的作者在探讨濂江林氏始祖入闽的问题上已迈开了第一步。笔者是濂江林氏入闽始祖第三十五世孙,多年来为考证始祖名讳生平,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考察了可能是始祖留下的遗迹,哪怕是一些可能易被人疏忽遗漏也不敢放过。 一、濂江林氏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县 濂江林氏族谱这样记载:“公讳庭,字利节,号虚江,其先光州固始人也,唐末避乱入闽”(谱首18页)。 族谱的另一篇这样记载:“公之先河南固始人,五代间鼻祖避难入闽。”(谱首51页)。旧谱明确记载我始祖在唐末(906-907年)至五代间自河南固始入闽。唐末五代间在福州正是三王兄弟建立闽国的初始阶段,中原有大批落难士大夫;巨贾入闽避难。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明代何乔远的《闽书》,《王审知年谱》表及清吴任臣的《十国春秋》,都详细记载了唐末混乱社会的政治状况及王审知建立闽国的详细经过。 二、寻找始祖入闽史料 在查阅《闽书》有关王审知建立闽国的历史人物史料的有关章节中,有这样的记载: 李相、林浦、陈霸先、陈寅四人。” 《闽书》的四人,在唐末闽国初期,他们牺牲个人利益,专为别人着想,为闽国的建立作出突出贡献,并永远为后人所纪念的事迹,载入了史册,现将他们的事迹简介于次: 李相:“本寿州人,固姓,少,跅驰,好走马赌博。母李媪,家素丰,酤酒市中。王绪(入闽义军第一任首领)未起时,从媪赊酒,数负债,又醉毁媪酒舍,相怒,欲殴之。媪蹑之曰:‘天下方乱,此壮士也!’逐与为刎颈交。王绪起兵,相从之,王潮(入闽义军第二任首领)杀绪,相匿其遗孤建齐于山中,以其少子与建齐异名而呼。居三日,潮果索建齐,其少子应曰:‘诺’。遂见杀。卒与建齐俱从军(相与建齐从军至死)。居闽县,冒李姓,至其曾孙乃复故姓”(摘自《闽书》卷一百三十一《英旧志》)。 林浦:“□□唐末避地海滨,凡山巅水崖,可维舟处,皆凿井以给行人,人名林公井。及卒,里人祀之”。(摘自《闽书》一百三十一卷《英旧志》)。 陈霸先:为王审知(入闽义军第三任首领,开闽王)先锋,“战胜攻克,以忠义勇敢名。追贼白塘,马踣而逝。人庙祀之。”(摘自《闽书》一百三十一卷《英旧志》)。 陈寅:“观察使陈岩(唐末福建最高行政长官)之侄,即家于莆。好善乐施,年九十余卒。未卒先一日,历言百纪事,皆验。莆人庙祀之”。(摘自《闽书》一百三十一卷《英旧志》) 以上四人除林浦未明确身份外,其他三人均清楚。 李相一路跟随三王兄弟从光州打到福州,历尽艰辛,出生入死。几十年戎马生涯,心中唯独闽国,这样的一位战将,王审知怎能薄待他?他有可能是王审知军中运筹帷幄的一员重将。 陈霸先,是王审知的先锋,即王审知身边的一名虎将。 陈寅是唐末福建观察使陈岩之子。“昭宗景福元年(892)正月二十九日,潮未至福州,陈岩卒。……王潮入福州,自称福建留后……,八月,王潮礼葬陈岩。潮以已女妻岩子延晦,厚抚其家。潮既入福州,乃以八月十四日礼葬陈岩于闽县敦业乡太平里,以素服临葬。”(摘自《闽国史事编年》21页)王潮以素服亲临陈岩葬礼,已是了不起的事,并厚抚其家。陈寅作为陈岩的后代,在闽国封官任职,自当不在话下。 传记中,林浦《闽书》作者何乔远,没有交待其身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作者没有要把一个“井夫”与三位仕官相提并论,并同列于史册的本意。 后人称林浦为林浦公,庙祀他。可以推断林浦生前应当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 书中提到林浦与濂江林氏始祖卜居林浦同名,是一种偶然巧合,还是两者间存在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两者间内在联系远大于巧合。 […]

林氏家谱

林氏宗祠常用门楣对联

林氏宗祠门楣题辞 梅鹤风标 “梅鹤风标”,典出北宋著名诗人林逋。林逋(967-1028),字君复,浙江省钱塘(今杭州市)人。他一辈子不肯出来做官,隐居在杭州西湖的孤山。他一生也没有娶妻子,但他又非常喜欢梅花,以梅为妻,加之他非常喜欢白鹤,他养了很多白鹤,以鹤为子,所以有“梅妻鹤子”之称。卒谥和靖先生,后人就叫他“和靖先生”,著有《林和靖诗集》。他写的《山园小梅》一诗十分著名:“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此诗之妙在于脱略花之形迹,着意写意传神,因而用侧面烘托的笔法,从各个角度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这种神韵其实就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此诗一出,后人奉为咏梅的绝唱。其中第三、四两句写梅花写得很入神,一直受到人们的赞赏。 林氏宗祠四言通用联 九龙衍派; 双桂遗风。 ——佚名撰林氏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林姓名人、林氏始祖林坚三十四代孙林皋事典。皋为比干子孙,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他有子九人:林仁、林年、林升、林昶、林文、林曜、林岳、林佐、林卫,受家风影响,各有才能,德才兼备,被时人称为“九龙”,林皋则被称为“九龙之父”,他们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加上林皋,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见称,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以玉的十种特质,比喻君子的十种美德: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之门”。为后来林氏堂号“十德堂”之始。下联典指唐代殿中侍御史林藻的事典。林藻,字纬乾,莆田人。少负奇志。与欧阳詹刻意文学,用宏词擢第,郡人举进士自藻始。 九龙世泽; 十德家声。 ——佚名撰林氏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战国赵·林皋事典(见上第一联上联的联释)。 九龙衍派; 双鹤入云。 ——佚名撰林氏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赵·林皋事典(见上第一联上联的联释)。下联典指北宋杭州钱塘人林大年,英宗时官侍御史。曾蓄养双鹤,放之可入云端,归来仍自回笼中。 梅鹤风标; 露鸟孝瑞。 ——佚名撰林氏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诗人林逋(967-1028),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钱塘人。居西湖孤山,终身不仕,未娶妻子,与梅花、仙鹤作伴,称“梅妻鹤子”。有《林和靖诗集》。下联典指唐代进士、殿中侍御史林藻的事典。

林氏家谱

晋安郡王林氏入闽始祖林禄

图来自网络    晋安郡王林氏入闽始祖林禄公生西晋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4年) 己酉正月初七日子时 卒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公元305年) 丙辰九月初九日未时. 闽林始祖禄公,字世荫,西晋黄门侍郎林颖公次子.生于西晋泰始十年,居下邳梓桐乡.西晋惠帝时任安东琅玡王府参军,镇下邳.永嘉初(公元307年)随琅玡王移镇建邺,除给事中、黄门侍郎.建兴元年,从王敦讨杜玡,立下战功,迁招远将军,散骑常侍.时五胡乱华,衣冠南渡,西晋怀、愍二帝相继被俘,公佐司马睿即位建康,匡扶晋室,任合浦太守.东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三二五)诏归,奉敕守晋安郡,迁家居晋安,为开闽林姓始祖.晋成帝咸和二年(公元三二七),苏峻、祖约叛乱,越年攻陷京都.公奉命讨伐,建立功勋.公披肝沥胆,匡扶晋室,为元、明、成、康、穆五世良佐.卒于官,时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公元305年)九月初九,享寿六十有八.追封晋安郡王,墓葬温陵九龙之岗(今惠安涂岭),穴名龙马毓奇,闽之名葬.夫人张氏、孔氏,皆封为贵人.生七子:林恭、林晖、林畅、林期、林雅、林暹、林景,皆显贵. 林禄公入闽这支林氏又称晋安林氏或晋安世系.其逾数千万,后裔遍布今福建(Fujian)、广东(guangdong)、台湾(taiwan)、广西及东南亚(Southeast Asia)一带,世界各地皆有后裔,堪称林氏第一旺族. (About Fujian Lin(Lim,Lam) family  ncestors Lin Lu.) 来源:http://www.bigan.cn/jiapu/LinLu-92.html

林氏家谱

子姓商朝

商朝(约公元前1675年-前1029年),始于商汤,终于商纣,共30帝,享国646年.因商朝曾都殷,所以商朝又称殷商.商朝时奴隶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文化,青铜冶炼等发面达到较高的水平.商朝子姓.商王世袭是先弟后子.    商汤立国后,汲取夏代灭亡的深刻教训,废除了夏桀时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国内部的矛盾比较缓和,政治局面趋于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起来.他对四周的许多国家进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成为强盛的国家.据文献记载,商代曾五次迁都.考古学家已在这四个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遗存,如二里头遗址中部发现的一号宫殿,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商朝后期时期,国内矛盾十分尖锐,四方诸侯也起来反叛.面对这种情况,商王帝辛(纣)不思改变,不听忠谏,杀害忠臣比干,一味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同时,他穷兵黩武,调集大军征伐东夷,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也使国内兵力空虚.周武王的大军打到商郊牧野,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倒戈」,为武王的军队开道.帝辛看到大势已去,逃到鹿台,拿出珠玉宝货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 商朝的都城 :商朝迁都多次: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定帝诰.“亳,偃师城也.商丘,宋州也.汤即位,都南亳,后徙西亳也.”仲丁迁都于嚣, 河亶甲迁都于相,祖乙迁都于庇,南庚迁都于奄,盘庚自奄迁都于殷(今安阳).这样算起来商朝的都城迁徙了十几次了. 商汤(在位30年)    商汤,子姓名汤.商的祖先契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地,商汤时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他任用仲虺和伊尹为相,逐渐强大起来,又有夏桀残暴无道,民怨沸腾,遂起兵征讨夏,大败夏军,建立商朝.建国后又修《汤刑》,《明居》等法,比较关心民命.商汤即位17年践天子位,为天子13年崩. 外丙(在位3年) 外丙,商汤的儿子,在位3年卒. 仲壬(在位4年) 仲壬,商汤子,外丙的弟弟,商王世袭是先弟后子,仲壬在位4年卒. 太甲(在位33年) 太甲,商汤长孙,太丁的儿子.即位初,因“颠覆汤之典刑”,被伊尹放逐于桐宫,三年后改过复立,成为有成之君.这就是“桐宫悔过”的故事. 沃丁(在位29年) 沃丁,太甲的儿子.沃丁在位29年. 太庚(在位25年) 太庚,太甲子,沃丁弟.姓子名辩. 小甲(在位36年) 小甲,太庚子. 雍己(在位12年) 雍己,小甲弟.商朝开始衰弱.

林氏家谱

商朝开国君主成汤

商朝成汤 商的开国君主.契之后,名履.初居亳,为夏方伯,专主征伐;夏桀无道,汤兴兵伐之,放桀于南巢,遂有天下,国号商,在位三十年(公元前1783~前1754)崩. 1.汤,子姓(母系社会时期为“好姓”),原名履,又称武汤、成汤、唐、大乙.生卒年不详,商部落首领,灭夏而建商.在位13年,病死.葬处据传有六处,说法最多的是在毫(今河南省-商丘县北面). 汤是帝喾后代契的子孙,为商部落首领.商族兴起在黄河下游,相当于现在的河南、山东一带.商部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这个部落的始祖叫契.传说契的母亲简狄洗澡,忽然发现燕子下了个蛋,吃了以后便怀孕生契.子姓由此而来,所以古代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 夏朝末年,商族逐渐强大,眼见夏桀暴虐,失去民心,汤决心灭夏.桀担心汤势力壮大而威胁自己,便将汤召入夏都,囚禁在夏台.商族又送桀以重金,并贿赂桀的亲信,使汤获释归商. 汤的妻子有个陪嫁奴隶,名叫伊尹,汤差使他在厨房干活.伊尹很有才能,为了让汤发现自己,故意有时把菜做得很可口,有时却或咸或淡.有一次,汤就此事责问他,他就乘机向汤谈论了自己对治理国政的见解.汤大为惊奇,知道他是一个贤才,就免除他奴隶的身份,任为右相.自此,在伊尹的谋划下,汤积极准备灭夏.   汤以仁厚收揽人心,争取人民的支持,有一次,他外出游玩,看见一人在树上挂起一张网,然后喃喃自语说:“不论天上来的,还是地面来的,凡是从四面八方来的鸟,都飞进网里来.”汤对他说:“你太过分了吧,怎么可以这样网尽杀绝呢!你撤掉三面,留下一面的网就可以了.”农民依言照办.汤祝告道:“鸟儿啊,你们愿意往左的就往左,往右的就往右,只有不听我话的鸟儿,才飞进网里来.”汤网开三面,恩及禽兽的事传开后,人民都称赞他对待百姓宽厚仁慈,纷纷拥护,汤的势力进一步壮大. 汤历数夏桀的暴虐无道,号召夏的附属小国背弃桀,归附商.对不听他劝告者,就先后出兵攻灭.如葛(今河南省-睢县北)、韦(今河南省滑县东南)、顾(今山东省鄄城东北)等夏朝属国,以剪除桀的羽翼.商汤越战越强,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夏桀陷于孤立的境地.汤还迁都于毫,以此为前进的据点,准备最后攻灭夏朝. 汤还采纳伊尹的建议,停止朝贡夏朝以试夏桀的实力.桀命令九夷族发兵征讨商,这说明桀还能调动九夷族的兵力,汤和伊尹就马上请罪,恢复向夏桀的进贡. 一年后,九夷族忍受不了桀的残暴统治,纷纷叛离,使桀的力量大为减弱,汤和伊尹见时机成熟,就由汤召集部众,出兵伐夏,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一举攻灭了夏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定都毫. 汤建立商朝后,减轻征赋,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使商的势力扩展至黄河上游,成为又一个强大的奴隶制王朝. 汤为部落首领17年,建商后称王13年,病死.   商汤开以武力夺得天下的先例,使中华帝国以后的历史变得多采多姿,打破了天子是不可变的定律.是中国政治史上的第一次改革.

林氏家谱

福建大田吴山梓溪林氏族谱序

要点提示: 一、始祖法旺公是禄公“五马南驰”第三子,镇州刺史,畅公之后,思公之子。二、法旺公唐开元六年戊午(718),自福唐(又说自福州)东渎至梓溪开基。三、戴公(梓溪谱称载公,依原文不于更改)为法旺公次子(经考证是五世),生子七,分衍祖居地、安溪、德化、永春等地。 台 山 志 温陵以山川名天下,其来尚矣。而龙浔一邑,尤为诸邑最观。夫天造地设,峰峦耸峭,霞骛齐飞于无穷之际,其竹苞松茂,实钟英孕秀,足以生聚百代而未艾。岂值为缁流、羽客选处幽闲之地哉。象山之中,忽岧尧崭崱,超然高起于层霄之上,望百里而见者,台阁山也。唐开元六年,吾始祖法旺公,自东渎经汀州沙县判给公据,不辞迢递,溯水源而来,肇基于此山之下。故先到者为土地主。披蓁莽,芟荆棘。而以梓水为乡,肯构堂宇,不知几百年矣。代代相承,至世清凡一十有五代。我之先祖,实比干之后裔。续庆有图,历历可考。氏族分张,几半天下。固非敢闵氏求官,妄以子骞之后。非敢如束氏 之馀而改其姓矣。于此名世有云,兹亦不能枚举。惟溪山不与时变迁者,当以亲觌。迨今苗裔兴盛昌炽,光前裕后越千载犹一日,是以梓木之本既固,而梓木之支必茂;梓水之源既深,而梓水之流益长。此吾祖为子孙计者,是以为梓水之名也,肇基于此,其意有在。非天助我,能至是哉。盖我祖得问礼之传,至第陆代,有前坂成之公,幼稚颖敏,善于诗律,有草堂诗三百首。由上舍后荐为大理司评事。厚山拾代讳格,字舜臣公,以癸巳春,舍选延平府贡入辟雍,后任循州通判。兄弟商榷,以此属延平尤溪,陈状乞割汤泉、黄认、尤中诸里,总割入德化县。上如其状,民仰赖焉。经理规模多有深意,当与子孙四观而望,其山界东至石壁潭,西至弥洋,南至吴地,北至台山牛跳崎,即所居之龙祖山也。四水归内,皆吾地焉。意其绵绵瓜瓞、续续宗支,乃子乃孙,常显于诗书之效驰,声于九州之牧。故吾祖积累之功,是亦台山有以发之也。予观乎台山之状,上摩青苍,下压后土,攀缘而上,则若登天焉。往造其间,则恢乎余地,巍巍乎!浩浩乎!风云变态,气象万千。此非吾祖之德而得此乎。如使欧阳永叔目之,不独专美庐山之高也。其间有灵湫之龙在焉,祷雨而雨,时乎飞跃而变现也。昔有方士,建置坛场于山之巅。既得道,而化海。各乡来祷者,无虚日。继分兄弟同修此行,亦显化而去。是皆山灵有以著其迹焉。时当季乱,盗贼猥兴。吾县以梓水为保障,梓水以余为捍御。此奋勇有功,当路奏补为七邑总辖。后依山西大参军,恩例升补从政郎,帐前计议官权节干。后开元定为泉州路同知事。又非台山降神而致此欤。《诗》曰:‘惟岳降神,生甫及申。“此之谓也。然有天地,则有山川;有山川,则有人物,其来久矣。然吉地非人不传,牛眠之地,以陶侃而传焉。马髯之地,以滕公而传焉。是山之地,非我王父母,考妣之灵,岂得而传之哉。咸淳己巳,蓬峰外甥范继元,引三山名师陈君喜,自山平而下,观其形胜,预知震艮二穴在焉。次日登高果应其言,就天池后迁震山一穴,葬四六公、范氏九婆。就金盆后迁艮山一穴,葬父位一公讳英,继妣陈氏十六娘,生一子,乃余之养母。其所以望荫益子孙荣显者不浅也。恐日后子孙不义,妄行侵掘,以伤风水,谨作台山记。其墓禁四围,各阔五丈四尺,即官制九步也。投状经使县陈乞执照请印,与世清子孙为凭,故书其本末,以为台山故事之遗风。使后人知墓冢之所在,萌其非心,岂不为经久之谋与。 于是拜手书于咸淳五年(1269)正月上吉,受泉州府同知事林世清谨书 珍山谱序 甚哉!谱系之有关于人伦不细也。今夫一人之身,分而至于途人,喜而不庆,忧而不吊,甚而相凌相夺,恬而不恤者,亦无怪其然矣。源远派别,世复一世,懵而不知其有骨向之相连,而亲爱之心无自生耳。又安得人皆长者,能溥其同胞一视之仁也哉。予客京师,接其人则欢,迎揖而与之语矣。又或云某即某之某于子有连,则又加敬而礼际行焉。或缓急为之奔走不避矣,而不知其为谁?则亦泛然,遇之而已耳。夫人情不相远也,况同宗之亲,天性之爱,谁则无之。世固亦有视其至亲如途人者,是又非可以人道之常论也。故曰:谱系于人伦不细,为能使人各知其所亲故也。而谱系之修与不修,则又存乎其人焉。兹闽之德化林氏,先公殷太师比干,子之得姓也。至晋,有禄公者,为温陵牧,卒于官。而子孙派分莆田之前隶、长乐、福唐诸处。至开元间,有法旺公由福唐东渎始迁梓溪。又有十余代,曰瑞公者,改卜珍山。至于今,三支子孙若若咸,不改旧观,洪有文学,而重德行,念先泽之寝远,子孙之迁徙不一,且前乎此者,以谱罹于兵火,欲考而无存。今或不为后之视今,亦复有如今之视昔矣。乃远考旁询,凡生卒、葬娶,有可知者,悉修纂,各以行第相从。不可知者,阙之问。以群国来京,因友蔡介夫会于古邸,故征叙之。据洪之所修者,如是。后人凭是得以老其老、幼其幼,昭尔昭穆尔穆,不至为途人矣。若洪者,可谓能世其先乎,凡为后人者,常思所以世洪之为也。林氏世居文献之邦,当自有以得之。予兹不喋,即题其端云。 成化甲辰(1484)秋八月之吉赐进士及第探花翰林编修清平张天瑞书 梓溪林氏族谱序 夫林之为姓,夏殷以前未有也。殷纣无道,比干因谏以触其怒,刳视其心。夫人方娠三月,恐祸及身,逃于长林石室中。生子后,因武王伐纣,封比干之墓,求比干之后而立。夫人抱子出见,武王而谓其子于长林,赐姓曰林,石体之坚,赐名曰坚。夫林姓从此而始也。及长,事武王为监,食于清河,移封于博陵。其子孙仕周、仕秦、两汉、三国、六朝,虽代不乏人亦未甚著也。至周末,孔子杏坛设教,有林放问礼之本,后主大宋太祖命儒臣分赞七十二贤士,一赞林放为长林侯。盖本长林之后裔,以林放是知,比干十二世孙也。自林放以后廿世代祖颖公,居下邳。生二子:长讳懋,字世兴,公为下邳太守。次讳禄,字世荫,公葬泉州惠安县涂岭,石牌题曰:“晋安郡王墓”。为晋招远将军,扈从晋元帝渡江,而居金陵,除受晋安郡王。自是以后,子孙蕃衍,分支分派南北螺村,即福州兴化之地。懋公生子六人,俱为刺史。禄公生子五人,亦为刺史。懋公居北,禄公居南。时人称“六龙北奋”,“五马南驰”。禄公第三子讳畅公,为镇州太守,今福州、长乐、连江、侯官等处,皆畅公之后裔也。曰思公,居福唐东渎。思公之子法旺公,唐开元六年,与同志陈国辨、易思京为友。三人自福唐东渎,经汀州沙县,治判给事凭,入于沈水,即尤溪县,往寻水源,直抵梓溪。彼时未立县,法旺公与陈、易二友到梓溪,因其地多梓木,名曰梓溪乡。公择而居之,陈姓居水尾、陈田,易姓居易坑头。陈家无传,易家移居漳平地方,至今子孙兴盛。惟吾祖法旺公子孙昌炽,即今为梓水开山祖也。公生二子:长曰爱,迁福州。次曰载,载公生七子:长讳谋,居梓溪渡头,娶范氏三娘,生四子:长曰少清、次曰账、三曰仲晓,出继二公、四曰处忠。载公次子,二公不明讳,居梓溪宁坑,无子,抱一公第三子仲晓公继人,生二子:长曰晖、次曰邱,受命都虞侯。载公第三子居王春。四子居福鼎。五子居梓溪茭唐,后徙尤溪万足里大丰。六子居梓溪白叶,后徙清溪赤岭。七子居桃源等处。一公次子账公,受闽王诰领义兵镇守漳州,为把截使。娶乐氏生六子:长可仁,行三公。次可仕,行四公。三可柔,行五公。四可是,行六公。五可邯,行七公。六可言,行八公。武才略勇,与贼力战,三子阵亡。可言公生五子。长文显,行十一公,为押司卫亭长,居承鱼坑头止。次用乾,行十九公,居前坂,妣范氏十一娘,生五子:长应朝公,居厚山。次昌龄公,居前舍。三应期公,位五公,居埔尾。四公熏,位六公,居后湖。五公室,位七公,居书斋埔。八公三子汉臣,位二十公,生六子:长公爽。次成之公,字岳安,幼稚颖敏,为龙浔文士,由上舍后荐为大理司评事。三曰公望,无传。四曰公佐,过房居岭头。五曰公侪。六曰公兴。八公四子昭贵,位廿一公,生二子:国公、禹公。八公五子昭信,位廿二,公生一子助公。公兴公开居后坂时,堂兄弟家财殷富,有昌龄公四世孙,名曰经,字正臣,公幼稚颖敏,善于诗律。安溪县签判友爱之,但命与时违,唯讲明理学,研究阴阳,以终其身。有应朝公长孙,讳世富,字子常,公为太学生。曾孙名曰格,字舜臣,公以癸己春,治易经,舍选延平府璧雍。宋真宗政和以前,地属尤溪,苦于赋役轮纳之远。次年十二月投状于泉州蔡学士,乞割黄认、团小、尤中、汤泉等里,入泉州府德化县。乙未年正月初三日文送到,着本路保明。七月初一日旨勅到,移札割二千五百户丁口附近轮纳,大为利便,一邑之人感德不浅也。后绍兴二年,特奏名进土,为广东英州推官,转升循州通判,即今惠州是也。其子名曰廷硅,美而丰姿,善于应对。仙游古濑叶太师,将以县令任之,为征仕郎,硅不屑就也。次年徃于相府,性安恬退,太师以女妻之,生三子也。昌龄公九世孙,讳少英,字克俊,公改名讳榕。宋理宗庚午科,以书经中闽省解元,妣范氏安人,合葬在尤中里尤洋斗里林寅申向,有石牌题曰:“朝奉林公墓”。有宁坑二公至十五世孙名应祥,字吉夫,改名世清公。时宋末元初,宋幼君,蒙麈于泉州。而二王迁于广东,而福建奉大元正朔,是为至正十四年,建都督府于泉州。国势未定,民心摇摇,仙游盗贼未息,清溪薜世冲贼首雄拒一方。豪家富室悉皆吞并!不逞之徒附者千百。督府调部将、统军、札头目纠集民义讨贼。世清公之子福隆公,督府嘉其勇敢,授札命为保义郎,特受泉州府城守,年三十有五,同领义兵前剿,直抵湖头、长圳岭,与贼交锋,中矢而救兵不至,身殒于此。湖头都人立庙祀之,为开山王也。时左相招抚使满寿庚,知宋朝知府归元,勅陈将军调集民义时,特授世清公亦督兵解围,先以捕盗著功勋,申明省台候补从政郎,计议官权莭干,后受泉州加赏升本府同知事。皆陈将军之保,申明主之力也。自是以后由宋元至明,衣冠渐替。迨我朝大明启建,山川回环,前舍十九公兄弟,厚山十五公兄弟,宁坑十三公兄弟,家道渐隆,各家以礼义相让,衣冠齐楚,各膺冠带,遣子肄业,簪缨华膄,窦桂谢兰,蔼然为龙浔之望族也。将来事其可量乎!且自开山祖法旺公唐开元六年肇基,至大明弘治二年,相去七百有余岁矣!计二十余世。有如茂森公为义官者,乃一族之领袖也。但世远人亡多多舛错,未免鲁鱼亥豕之误。于是删其繁,文有可稽者,笔之荒唐则削之。有子孙继而续之,无子孙绝而止之。夫先世为显宦能文章者,能赋诗律者,或有功于族者,零著于各人名下,后昆而阅之,知世代昭穆,彰善恶著,了然之在目矣!是为序。 时 明弘治贰年已酉( 1489)孟夏吉旦南京国子监征仕郎助教乡贡进士福州长乐林则明谨识 春轩翁重修福鼎谱序 谱系作也,联宗谊也。联宗谊所以广孝思也。《书》曰:奉先思孝。《诗》曰:永言孝思大。《传》曰:“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旨哉其言之也。今使祖若宗而在,视族人皆子皆孙,其情一耳何也。族指虽夥,其初皆出于一人也。则有亲尽情尽,喜不庆,悲不吊者,祖若宗又欲之乎。有世远居移不相来往,以至兄不稔弟字,侄不谙叔行者,祖若宗又欲之乎。是则可思也。昔出自一人,今何以相视如途人。是则可永思也,永思如何,死丧有赴,冠娶有宴,禴祀蜡祭有会,昭穆毛齿有序,而未已也。为之设谱图以明之,著谱言以纪之。俾族子姓观其谱者,历溯而上,至于某世,则曰此元房所出之一人也;此亨房所出之一人也;此利房、贞房所出之一人也。而元亨利贞寝亲已又至于某世,则曰此甲乙房所共出之一人也,此丙丁房所共出之一人也。而甲乙丙丁,愈亲已又至于某世,则曰此震坎艮之房所总出自一人者也,而震坎艮至亲已,夫然字行识庆吊通涣者,合远者近,是谓之收族,族收而宗敬,宗敬而祖尊,祖尊则亲亲以相及也。而人道立奉先思孝,永言孝思其在斯乎。 余宦归,适避寇过福鼎。我族人既歌行苇,遂以修谱请,余欣然曰:修谱盛举也。况重之以宗谊,谱不修则未免于湮芜,况值兵燹之际。乃取吾梓溪谱,合福鼎族谱而订之。 六世次原原委委,俾后之观者,知福鼎无忘梓溪,梓溪无忘东渎,而总出于镇州刺史公之一人。以为联宗谊广,孝思之一助云。

林氏家谱

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妈祖信俗》

湄洲妈祖祖庙始建于宋雍熙四年(987)。后世经过不断扩建修葺,至天圣年间(1023—1032),已初具规模。1966年,湄洲妈祖祖庙陆续遭到破坏,只剩下圣父母祠(佑德祠)和中军殿。1978年,林聪治等人率领众乡亲进行大规模的妈祖祖庙重修工作。莆田湄洲妈祖祖庙是世界始建年代最早、建设规模最大、祭拜规格最高的妈祖庙,也是世界上5000多座妈祖庙的祖庙。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经审议表决,决定将由莆田湄洲岛管委会和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联合申报的《妈祖信俗》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这也是我国首个信俗类非文化遗产。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这位神奇女子降生在福建莆田市湄洲岛。妈祖是福建望族林氏后裔。祖父林孚,官居福建总管。父林愿(惟殷),宋初官任都巡检。妈祖世称默娘,娘妈, 自幼聪颖灵悟,成人后识天文,懂医理,相传可“乘席渡海”,能“言人休咎”;又急公好义,助人为乐,做了很多好事,深受人们的爱戴和崇敬。 北宋雍熙四年(987午)农历九月初几,年仅28岁的妈祖羽化升天。从此以后,妈祖多次显灵救助苦难,在人们遇到困难时只要求声“妈祖保佑”,妈祖就会闻声而至,人们就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北宋宣和五年(1123)路允迪出使高丽(朝鲜)途中,船遇大风巨浪, “八舟七溺”,唯有路允迪“祈求妈祖保佑”,忽而一道红光出现,只见有一朱衣女子端坐桅间,瞬即风平浪静,终于平安脱险。路允迪返朝后奏明圣上,宋徽宗下诏赐“顺济”匾頟。从此,历史上有众多人士受到妈祖的庇佑,留下许多故事。历代皇帝对妈祖进行了30多次的褒封,其爵位从“夫人” 、“妃”直至“天妃”、“天后”,并被人们尊称为“天上圣母”。同时,皇帝还颁诏天下行“春秋谕祭”。宋雍熙四年(987),妈祖升天后,人们怀念她、纪念她,就在湄洲岛建庙祭祀。这庙宇就是最早的妈祖庙。据文献礼载,当时的庙宇仅“落落数椽”,但“祈祷报赛,殆无虚日”。后来经过三宝等人的不断扩建修葺,到天圣年间(1023—1032),湄洲妈祖祖庙得到受妈祖庇佑的人们的不断“鸠资扩建”,“廊庑更加巍峨”。此时的祖庙已初具规模。 元朝,妈祖祖庙得到进一步的扩建。洪希文在《题圣墩妃宫》诗中,描写了“粉墙丹住辉掩映,华表茸突过飞峦”的景象,反映出妈祖庙的建筑情况。明朝,妈祖祖庙又得到进—步扩展。洪武七年(1274)泉州街指挥周坐主持重建寝殿、香亭、鼓楼、山门。 永乐初年(1403),郑和下西洋时,因妈祖庇佑有功,奉旨遣官修整祠庙。宣德六年(1431)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之前,亲自与地方官员备办木石,再次修整祖庙。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总督姚启型重建钟鼓楼和山门,又把朝大阁改为正殴,后因姚启圣获妈祖保佑屡次建功,被皇帝封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所以人们也称正殿为太子殿。康熙二十三年(1684)靖海侯施琅增建梳妆楼、朝天阁、佛殿、僧房。按石祖庙又建观音殿、中殿、土地庙等。到清乾隆以后,湄洲妈祖祖庙己颇具规模,成为—座有99间斋房,号称“海上龙宫”的雄伟建筑群。 1966年,湄洲妈祖祖庙陆续遭到破坏,只剩下圣父母祠(佑德祠)和中军殿。妈祖庙的文物也相继被毁和遗失。唯有妈祖神像在林聪治女士等人的护卫下得以幸存。 1978年,中国大地春风化雨,万物复苏。林聪治等人率领众乡亲进行湄洲妈祖祖庙的重建工作。人们义务投工,硬是在祖庙遗址废墟上整理山—处地基。各地信众纷纷参与,踊跃加入修复湄洲妈祖祖庙的行列。不久,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成立,林文豪任董事长,林聪治任常务董事长,大规模的妈祖祖庙重修工作得以顺利进展。 众志成城,经过多年努力,湄洲妈祖祖庙终于完成了大小建筑36处的西轴线工程。西轴线工程坐东北,面西南,呈轴线分布,有牌坊、长廊、山门、香炉台、圣旨门、广场、钟鼓楼、正殿、寝殿、朝天间、升大楼等,还有佛殿、观音殿、五帝庙、中军殿从及爱乡亭、龙凤亭、香客山庄、思乡山庄等一系列建筑物,形成规模庞大、雄伟壮观、楼亭交错,殿阁纵横的祖庙建筑群。 为了满足广大妈祖信众的朝拜需要,应海内外妈祖信众的要求,1997年由清华大学设计的湄洲妈祖祖庙南轴线共程动工。南轴线工程现已建成寝殿,敕封天后宫殿、庑房、献殿、钟鼓楼、山门、牌坊、天后广场、天后戏台等建筑物,气势恢宏,庄严肃穆,举世无双。 妈祖生前扶危助困,济世救人,深受人们爱戴。升天后又流传下许多美好的传说,经过不断的演绎发展,终于形成了反映人类追求“真、善、美”的妈祖信仰。随着时间的推移,妈祖信仰不断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庙。据统计,如今世界上有妈祖信众近2亿,妈祖庙近5000座,遍布在美国、日本、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港、澳、台地区,妈祖信仰非常普遍,台湾岛有占总入口三分之二的人信仰妈祖。湄洲妈祖祖庙是世界所有妈祖庙之祖,世界所有的妈祖庙都是从湄洲分灵出去的,湄洲妈祖祖庙建筑雄伟、规模庞大,妈祖灵验,护佑四方。人们不断地不远万里奔向妈祖圣地焚香膜拜。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妈祖信众从世界各地汇聚湄洲。据统计,近年来,到湄洲蚂妈祖祖庙谒祖进香的信众超过l000万人次,单海外信众就超过百万。每逢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和农历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四面八方的妈祖信众纷纷赶赴圣地湄洲寻根谒祖、割火过炉、祈祷平安。 建设年代最久远的妈祖庙。据《莆田县志》记载,林默“羽化升天”的同年,雍熙四年(987)邑人立通贤灵女庙于湄洲岛。这座通贤灵女庙即今天的湄洲妈祖祖庙,是世界上第一座祭祀妈祖林默的庙宇,其建设年代为世界之最。建造于999年的还保存完好的莆田平海天后宫,是世界上第一座祭祀妈祖的分灵宫庙,建造年代较久远的妈祖宫庙还有建于1086年的莆田圣墩天后宫、北宋元符初(1098-1100年)的仙游枫亭天后宫,以及蓬莱阁天后宫(1122年)、长岛庙岛显应宫(1122年)、莆田白湖天后宫(1157年)、泉州天后宫(1196年)等。 首个世界性妈祖社团组织的落址单位。国家批准的首个世界性妈祖文化社团“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2004年在湄洲岛妈祖祖庙成立。“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妈祖信仰正式被界定为妈祖文化,具有里程碑意义。 祭祀规格最高的妈祖宫庙。清代国家祀典中祖庙的“妈祖祭祀”、山东的“孔子祭祀”和陕西的“黄帝祭祀”并称为中国三大传统祭典,祖庙“妈祖祭祀大典”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湄洲岛每年都要举办朝拜妈祖祭祀大典。祭典场面气势磅礴,恢宏壮观,主祭人为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或秘书长。湄洲妈祖祖庙是祭祀规格最高的妈祖宫庙。 建设规模最庞大的妈祖庙。始建于987年的湄洲妈祖祖庙历经多次重修和扩建,已成为规模宏大的庙宇建筑群,特别是祖庙的南中轴线庙宇群,全长323米,宽99米,其中天后正殿高19米,宽50米,进深30米,面积987米,可同时容纳千人朝拜,正中供奉8米高的妈祖座像,陪侍的有妇幼保护女神陈靖姑和兴建宋代著名水利工程木兰陂的女杰钱四娘以及航海家郑和、收复台湾的施琅将军等八大神像。殿前的天后广场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还有一座高26.5米的大戏台,是祖庙举行盛大活动的场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妈祖宫庙知多少? 全世界的妈祖宫庙更多达5000多座。而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妈祖宫庙知多少?查阅了国务院公布的共七批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名单,共有9座祭祀妈祖的宫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福建省4座,天津、山东、江苏、浙江、湖南各1座。另至少有2座妈祖庙和其它建筑合并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1个国保单位和妈祖相关。 莆田湄洲妈祖祖庙,世界5000多座妈祖宫庙的祖庙,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的发源地、遗产地。据《莆田县志》记载,林默“羽化升天”的同年,雍熙四年(987)邑人立通贤灵女庙于湄洲岛。这座通贤灵女庙即今天的湄洲妈祖祖庙。至清乾隆年间时就形成了以正殿、偏殿等五组建筑群,16座殿堂楼阁,99间斋舍客房,画梁雕栋、金碧辉煌、恰似“海上龙宫”。如今的祖庙更加富丽堂皇、规模宏大,单南中轴线庙宇群,占地总面积200亩,祭祀朝拜区南北长323米,寓妈祖诞辰农历三月廿三;东西宽99米,寓农历九月初九“升天”。祖庙的“妈祖祭典”和山东的“孔子祭典”、陕西的“黄帝祭典”并称为中国三大传统祭典,“妈祖祭典”也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湄洲妈祖祖庙是世界始建年代最早、祭祀规格最高、建设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妈祖庙,在世界妈祖文化现象当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林氏家谱

林兴珠与福建藤牌兵

 林兴珠,原名进周,一说兴朱,降清后更名兴珠,字而梁,福建永春升平里(今蓬壶乡)人。明崇祯元年(1628年)生。父名通敏,务农。林兴珠少年时为富家牧牛,长大后以屠宰为业。清顺治六年(1649年),其叔林日胜聚众数千,据永春帽顶、马跳诸寨抗清。明遗臣郑成功授林日胜伯爵,命其统率永德一带义军,牵制清军兵力。林兴珠随林日胜参加抗清活动。顺治十三年(1656年)夏天,帽顶山寨被安溪人李日燝(李光地之伯)率家丁攻破,林兴珠又随林日胜到漳州,向清定远大将军济渡投诚,授为福宁镇总兵,寻降调江西南安和湖南辰州副将。虽屡立战功,但为“忌者所摈,不得叙”。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平西王吴三桂举兵叛清,陷辰州,林兴珠降附。吴三桂命林兴珠率水师守岳州、洞庭诸要害,拒安亲王岳乐南下平叛之师。清方说客一再潜入林兴珠营中,陈说顺逆利害,林兴珠也料定吴三桂终不能成事,遂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闰三月到安亲王军前投诚。同年六月,督师败吴三桂舟师于君山水寨;次年八月,又大破吴三桂主力吴国贵部于武岗,吴国贵战死。消息传到京师,清圣祖召林兴珠入京,授建义将军,封建义侯;命其从平云贵,授予銮仪卫銮仪使,著籍镶黄旗。  从17世纪中叶开始,沙俄不断入侵中国东北边境,在雅克萨(位于额尔古纳河与黑龙江交汇处)等处筑城据守,对边民实行残忍的烧、杀、抢掠。国人称这伙强盗为“罗刹”。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圣祖命都统彭春督师出征,又命林兴珠和何祐率福建永春白鹤拳勇士藤牌兵500名随行。林兴珠原是藤牌兵名手,曾召集一家6人在圣祖御前表演藤牌武技,深受赏识。此时已年老,圣祖在林兴珠出发时,特谕彭春等人“善视之”,并让林兴珠参赞军务。  同年五月间,清军3000余人逼近雅克萨,在城郊执罗刹数人,讯问城中情况。后有一罗刹逃逸,林兴珠当即建议:“宜亟进矣,掩其不备而围之,令其在外者不得入,在内者不得出。少迟,众合,不可当也。”彭春采纳该建议,挥师急进。二十二日,抵雅克萨城下。果然,侵略者在城的“四门皆有巨炮,猛烈不可当,然司炮者皆隔于城外,无能施放”。二十三日,清军攻城未克,围之,而罗刹援军已自黑龙江上游乘木筏顺流而下。为阻断敌军会合,林兴珠率藤牌兵“裸而入水,冒藤牌于顶,持揙刀以进”,迎击来援之敌。罗刹惊所未见,大呼:“大帽鞑子!”结果被“杀伤大半,余奔溃而逸,林兴珠不丧一人”。二十五日,清军对雅克萨发动猛攻,罗刹头目额里克舍见大势已去,只好出城乞降,发誓“永不再来”。彭春、林兴珠等遵照圣祖旨意,尽释罗刹人众,令其回国。在捣毁雅克萨城后,班师回朝。  清军离雅克萨不久,俄军卷土重来,重建城堡,企图长期占据。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月,圣祖命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部2000人、林兴珠率藤牌兵400人,再次前往征剿。第二次雅克萨战争从当年五月底清军抵达开始,侵略者全部被围困城内达两个多月。林兴珠率藤牌兵攻占城南一座土阜。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俄国政府于九月间遣使求和,请解雅克萨之围。后经谈判,中俄两国终于在康熙二十八年十二月(1690年1月)正式签订划定边界的《尼布楚条约》。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汗勾结沙俄进行武装叛乱,圣祖御驾亲征,林兴珠又以藤牌兵护驾从征。”兴珠复以藤牌兵护驾从征,至克鲁伦河,与敌遇,突其骆驼阵,大败之于乌兰布通”。原先,林兴珠以从征罗刹功,荫其五子,后其子因事落职。至是,又以从征噶尔丹功,复其子原官。林兴珠卒于北京,卒年不详。   林兴珠相关资料:  雅克萨之战后,福建藤牌兵移驻黑龙江齐齐哈尔,成为齐齐哈尔水师营的主力,也是齐齐哈尔城最早的移民之一。据民国年间魏毓兰《龙城旧闻》说:“水师营兵,皆调自福建。今道署附近之土著,其先世皆福建人。若莆田林姓、同安陈姓,在福建本巨族,徙塞上仍大姓也。雅克萨之役,建义侯林兴珠平罗刹,为闽人立功塞外之祖。故当日水师之权势,虽不得比于满洲,以视屯、站汉人,殊为优越。”    《永春县志》所载,清代永春流行有“藤牌舞”,表演者持藤牌而舞,今福州平潭岛,其舞踏程序共有“一字长蛇”、“双龙戏水”等六阵,之后即有单人打、双人打、三人打.    林兴珠故居虎榜堂,现为虎榜林氏宗祠,位于永春县蓬壶镇汤城村境内,省道泉(州)德(化)线公路边,为二进歇山式土木结构,现有建筑面积980平方米,占地面积1458平方米。该祖居已入编《八闽祠堂大全续集》和《中国祠堂大观》,正在申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林兴珠故居列入本次泉州市“十佳魅力乡村”09号候选单位“观山村”10个观光点之一。 附福建省志·人物志介绍:  林兴珠,原名进周,字而梁,福建永春升平里(今蓬壶乡)人。明崇祯元年(1628年)生。父名通敏,务农。林兴珠少年时为富家牧牛,长大后以屠宰为业。清顺治六年(1649年),其叔林日胜聚众数千,据永春帽顶、马跳诸寨抗清。明遗臣郑成功授林日胜伯爵,命其统率永德一带义军,牵制清军兵力。林兴珠随林日胜参加抗清活动。顺治十三年(1656年)夏天,帽顶山寨被安溪人李日燝(李光地之伯)率家丁攻破,林兴珠又随林日胜到漳州,向清定远大将军济渡投诚,授为福宁镇总兵,寻降调江西南安和湖南辰州副将。虽屡立战功,但为“忌者所摈,不得叙”。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平西王吴三桂举兵叛清,陷辰州,林兴珠降附。吴三桂命林兴珠率水师守岳州、洞庭诸要害,拒安亲王岳乐南下平叛之师。清方说客一再潜入林兴珠营中,陈说顺逆利害,林兴珠也料定吴三桂终不能成事,遂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闰三月到安亲王军前投诚。同年六月,督师败吴三桂舟师于君山水寨;次年八月,又大破吴三桂主力吴国贵部于武岗,吴国贵战死。消息传到京师,清圣祖召林兴珠入京,授建义将军,封建义侯;命其从平云贵,授予銮仪卫銮仪使,著籍镶黄旗。 从17世纪中叶开始,沙俄不断入侵中国东北边境,在雅克萨(位于额尔古纳河与黑龙江交汇处)等处筑城据守,对边民实行残忍的烧、杀、抢掠。国人称这伙强盗为“罗刹”。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圣祖命都统彭春督师出征,又命林兴珠和何祐率福建藤牌兵500名随行。林兴珠原是藤牌兵名手,曾召集一家6人在圣祖御前表演藤牌武技,深受赏识。此时已年老,圣祖在林兴珠出发时,特谕彭春等人“善视之”,并让林兴珠参赞军务。 同年五月间,清军3000余人逼近雅克萨,在城郊执罗刹数人,讯问城中情况。后有一罗刹逃逸,林兴珠当即建议:“宜亟进矣,掩其不备而围之,令其在外者不得入,在内者不得出。少迟,众合,不可当也。”彭春采纳该建议,挥师急进。二十二日,抵雅克萨城下。果然,侵略者在城的“四门皆有巨炮,猛烈不可当,然司炮者皆隔于城外,无能施放”。二十三日,清军攻城未克,围之,而罗刹援军已自黑龙江上游乘木筏顺流而下。为阻断敌军会合,林兴珠率藤牌兵“裸而入水,冒藤牌于顶,持揙刀以进”,迎击来援之敌。罗刹惊所未见,大呼:“大帽鞑子!”结果被“杀伤大半,余奔溃而逸,林兴珠不丧一人”。二十五日,清军对雅克萨发动猛攻,罗刹头目额里克舍见大势已去,只好出城乞降,发誓“永不再来”。彭春、林兴珠等遵照圣祖旨意,尽释罗刹人众,令其回国。在捣毁雅克萨城后,班师回朝。 清军离雅克萨不久,俄军卷土重来,重建城堡,企图长期占据。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月,圣祖命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部2000人、林兴珠率藤牌兵400人,再次前往征剿。第二次雅克萨战争从当年五月底清军抵达开始,侵略者全部被围困城内达两个多月。林兴珠率藤牌兵攻占城南一座土阜。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俄国政府于九月间遣使求和,请解雅克萨之围。后经谈判,中俄两国终于在康熙二十八年十二月(1690年1月)正式签订划定边界的《尼布楚条约》。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汗勾结沙俄进行武装叛乱,圣祖御驾亲征,林兴珠又以藤牌兵护驾从征。“兵至克鲁伦河,与敌遇,突其骆驼阵,大败之于乌兰布通”。原先,林兴珠以从征罗刹功,荫其五子,后其子因事落职。至是,又以从征噶尔丹功,复其子原官。林兴珠卒于北京,卒年不详。 来源:http://www.bigan.cn/jiapu/lin_86.html 

林氏家谱

林氏:子姓来源,子姓源流和"商人"的来历

林氏论坛(lin.bigan.cn) & 林氏宗亲网(www.bigan.cn)讯: 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记载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为姓是从契开始的。传说契的母亲叫简狄,是有娀氏的女儿。有一次,简狄与族中的姐妹一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见天边飞来一只大鸟。那鸟在河边下了一个蛋,正好离简狄很近。简狄自从吃了那个鸟蛋以后,便怀了孕,经过十月怀胎,竟生下了一个男孩子,这个男孩子就是契。 子姓的来历: 当时是属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子姓最初是叫好姓,后来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的时候,去掉女字旁就是子姓.这就是子姓的来历.子姓四千年,华夏美名传.出于黄帝子,殷契封于商.夏为侯,商为帝,周为公. 子姓家族在我国占尽全部汉族人口的百分一二十.<<诗经>>里<<商颂>>有五篇,记载了我们先祖的史事.<<史记>>中<<殷本纪>>、<<宋微子世家>>,都有详尽的史事.安阳殷墟曾是我们先祖的一个国都之一.一朝一国,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存有一千三四百年的历史. 玄鸟是子姓的图腾.屈原诗文里说是凤凰.汉朝人说是燕子.<<倚天屠龙记>>里,金庸把她列为老鹰,也即白眉鹰王所创之教的教徽. 现粗略统计了一下,一般有这些姓氏.其中有单一姓,也有多源姓. 发源单一姓:汤、殷、宋、牛、孔、萧、林等等. 汤殷宋华牛,孔萧乐黎时.商王怀梅花,祖宗穆武庄. 那边宣辛相,钟林薄邓仲.邹孙谈空沙,戴干来索权. 鱼禄游桓沃,皇甫向钟离.樊黎谈殷宋,华牛乐萧孔. 虽说其中有许多多源姓,但都出于三代,三代又源于五帝.其中以黄帝为尊,其子孙也就是余下的四帝. 契在尧的时候出生,在舜的时候成长,并表现出色。大禹治水成功,舜对他进行表彰的时候,大禹就说这里有稷、契、 陶等人的功劳。于是,舜还专门下令,任契为司徒,让他用父、母、兄、弟、儿子等伦理观念教化百姓,赐姓子姓,契在商地为火正,一是管理火种以便人们可以随时取到火(后人因此又称其为火神);二是祭祀商星(火星)并观察太岁星的运行,以便及时告知人们防灾避祸并适时播种收割. 契”筑土为丘以观星象”(恐怕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台),因土丘上应商星故名商丘.这就是商丘地名的来历.契就是商丘和商民族的始祖,因被赐为子姓而成为子姓始祖.封在商地,到了他第13代孙汤的时候,经过了8次迁都,最后终于在毫定下了统治中心,成为与夏朝抗衡的一个强大的部落集团。汤很会治国,他有一句名言:”人通过水可以知道自己的形象,君通过民可以知道国家治理与否”。汤通过伊尹的良辅强国。败夏桀,推翻了夏朝,在西毫定都,建立了商朝。后来又迁都于殷,所以称为殷商. 周朝建立后,子姓分别各地,于是子姓繁衍出汤氏,商氏,殷氏,衣氏,林氏等姓.殷商被西周灭亡后,后人有封于宋,萧,申,谢的,又繁衍孔氏,宋氏,萧氏,申氏,谢氏的等姓氏.有些失去土地的殷商朝遗民靠做买卖为生,  商人的来历:周朝建立之初,商朝子姓遗民的地位十分低下,他们即没有政治权利,又没有可耕种的土地,生活非常艰难。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对产品交换的要求与日俱增。但是,作买卖当时是被人看不起的,商朝的遗民为了生计,就东奔西跑地做起买卖来,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由于当时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是商朝的遗民,所以人们称他们为“商人”。后人就称之为”商人”和”经商”.他们统统都是契的后裔. 这就是商人的来历. 来源:http://www.bigan.cn/jiapu/lin_79.html

林氏家谱

林树丹:晋江林姓源流

林树丹:晋江林姓源流    林姓源出黄帝,成汤帝胄,赠谥忠烈公比干之后。在福建,有“陈林半天下”之誉。在晋江,林姓亦在望族、巨族之列。据新近调查统计,晋江林姓在乡人口81368人,旅港万余人,旅澳500多人,渡台30000多人,华侨26000多人。 林氏之先出自黄帝。黄帝乃炎黄部落联盟首领,生二十五子。一曰玄嚣,母螺祖。玄嚣生极,极生帝喾,号高辛氏,继颛顼即位于亳,率部落打败共工氏,与黄帝、颛顼、尧、舜合称为“五帝”。帝喾纳四纪,次妃简狄生契。契佐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封国于商,子姓,为商族始祖,称玄王。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昌若,若生曹圉,圉生冥,冥生振(王亥),振生上甲微,上甲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报丁,报丁生主壬,主壬生主癸,癸生天乙,即成汤。国语云:“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汤名履,用伊尹为相乃兴盛,吊民伐罪,逐杰而得天位,建都亳,国号商,在位十三年而崩。汤有三子:太丁、外丙、仲壬。太丁生太甲,传太庚、太戊、仲丁、祖乙、祖辛、祖丁、小乙、武丁、祖甲、康丁、武乙、文丁。文相生比干。 比干乃纣王之叔,官少师,忠谏而死。比干被纣王杀害时,正妃有妫氏甫孕三月,恐祸及,遂携婢女四人避难于牧野,及期,于长林石室产一男,取名泉。周武王得天下,旌表比干忠烈,召其夫人及遗孤,因泉生于长林石室,故赐姓林名坚,拜坚为大夫,食采清河,后移封博陵公。子孙因居博陵(今河北蠡县一带)而成阀阅。 坚公子孙历周秦汉至两晋,玉钮金绳,枝党繁兴,忠臣孝子,文德武功,或受爵而西分,或因居而东徙,或遇世乱而北移,或因朝代更换而南渡,支派播及九州。春秋时,林放居鲁,问礼于孔子。放公子孙遍布齐鲁。西晋时,放公之后裔林礼由济南徙籍下邳。 禄公乃林礼之孙,任琅玡王府参军,西晋永嘉初随司马睿由下邳移镇建业,除给事中、黄门侍郎。建兴五年,佐司马睿即位建康,匡扶晋室,旋任合浦太守。东晋太宁三年(325)诏归,奉勒守晋安郡,遂居晋安,为开闽林姓始祖。公披肝沥胆,为东晋元、明、成、康、穆五世良佐,卒后追封晋安郡王。 闽林传世为:开闽始祖禄公,晋安郡王;二世景公,直威将军,南平侯;三世缓公,远略将军,开国侯;四世格公,郎中令;五世靖之公,雄战将军,建阳令;六世遂之公,南海令;七世遁民公,给事中;八世玉珍公,功曹;九世元次公,建安令;十世茂公,隋右丞,肇基莆田;十一世孝宝公,泉州刺史;十二世文济公,洛州刺史;十三世国都公,常侍参军;十四世玄泰公,瀛州刺史;十五世万庞公,高平太守,十六世韬公,谏议大夫,阙下林家祖;披公,太子詹事,生九子皆官刺史,九牧林家祖;昌公,中宪大夫,游洋林家祖。八闽林氏,除固始派外,多出自阙下、九牧、游洋三家。 林姓郡望西河,称西河衍派。西河即今河南浚县、滑县及其迤南迤北一带。林姓族谱也载:殷少师比干公遇难时,正妃有妫氏甫孕三月,恐祸及,遂携婢女避难於牧野长林中,及期于石室中产一男取名泉。周武王得天下,旌表比干忠烈,召其夫人及遗孤。赐姓林名坚,拜为大夫,食采清河。后命为三监,移封博陵公。坚公诞于淇水,地处古黄河之西,时称西河。故吾林郡望为“西河”,社团组织称“西河堂”。 堂联:西林诞育 存孤实抗回天义;河朔受封 报国常怀贯日忠。 《新百家姓》和《古今日用酬世大观》等书均载有林氏堂号,以历史年代为序:西河衍派(林坚)、问礼家声(林放  )、九龙衍派(林皋)、济南衍派(林挚)、下邳辉泽(林颖)、九牧传芳(林披)、露乌孝瑞(林)、梅鹤风标(林逋)、忠孝传家(林悦)。现对有关闽林的堂号注释如下: 下邳辉泽:西晋时,礼公由济南徙籍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境内),生一子名颖。颖公于晋愍帝时任黄门侍郎,生二子:长曰懋,任下邳太守;次子禄,佐晋元帝登基,后出任晋安郡守,为“闽林始祖”。宋仁宗为林族题谱,称“长林派出下邳先”。故族人以“下邳辉泽”为堂号。 九牧传芳:闽林十六世披公,天宝十一年登第,官临汀别驾,有德政名闻阙下,御史李栖筠奏授太子詹事。披生九子: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蔇,皆登第,均任刺史,世称“唐九牧”。九牧派英才辈出,敕封为天妃的林默姑、扳倒严世蕃的御史林润、民族英雄林则徐,均九牧华裔。宋代,尊公九世孙杞,生九子皆登第,俱任知州,世称“宋九牧”。闽林披公、尊公派下,均称‘九牧传芳”。 露乌孝瑞:闽林十七世尊公,官户部郎中,生三子;松、栩、。于唐贞元四年任福唐尉。闻其母病即弃官归,孝养于家。母亡,水浆不入口者五日,率子侄筑庐于墓右守制。旬日,甘露降而白乌来翔。州官上其状,福建观察使李若初遣官往验,甘露再降,白乌回翔。贞元十三年,唐德宗诏赐筑双阙于墓前,予以旌表(事载《唐书•孝友传》),故尊公之派世称阙下林家,堂号为“露乌孝瑞”。 梅鹤风标:闽林四世鄱公,于东晋时举孝廉,居钱塘,子孙蕃衍于江浙。历隋唐、五代至北宋,其苗裔林逋,字君复,隐居杭州西湖孤山,赏梅养鹤,终身不仕不娶,时人称之为梅妻鹤子。及卒,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和靖工诗词,《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古今传颂之名句。林逋无子,其宗支由其侄嗣承,以“梅鹤风标”为堂号。 晋江林姓,除福全后垵林外,都是晋安郡王禄公的后裔。有两大派于唐代和北宋时由莆田迁入。元明两朝,有的从泉州迁入,也有从漳州迁入的。福全后垵林于唐宋末由河南光州固始南迁,五代时定居晋江。现分述如下: 唐代开基锦马林。开基祖翘公,字元楚,乃唐九牧二房容州刺史、岭南节度副使林藻之孙,生于唐文宗开成元年。乾符三年登进士第,任晋江令,有政绩,吏民称颂。缘事南巡,见马平山川聚秀,有东牛、西龟、南台、北印四奇后,喜其形胜,于唐乾宁三年(896)肇基马平,雅称锦马。 锦马自唐乾宁立族以来,历1200年,人文荟萃,科第蝉联,人丁兴旺,派衍闽南、广东、台湾和东南亚,有“派分百村、传衍二十万人”之称。 锦马林传世是:一世翘公(晋江令);二世林知(处士,且志有传);三世林抟(长乐令)、林握;四世文英(可徽)、文迈(可);五世林伟、林儒;六世林怡、林敦;七世林勉、林勤、林励;八世林机、林枢(处士);九世林轮(海丰丞)、林辐;十世林外(绍兴进士、兴化令,南宋名诗人),林慨(广东提举)、林猊(特奏进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