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国学

华族国学文史教育宣传资料

华文国学

全球华人网上关注农历三月三黄帝祭祀大典

两万余人网上拜祖 五万多人网上签名点击超过千万人次 涉及全球五个大洲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将于4月19日(农历三月三)在新郑举行,而在网上,全球华人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要么写下发自肺腑的留言,要么在网上献酒、献茶、献斋菜。据统计,在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专题网站上,网上拜祖的网友就有2万多人,参与签名的更多达5万多人。 据悉,本届拜祖大典将有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华人华裔华商社团代表,以及两万名民众参与,规模空前,四海关注。大河网、人民网、新浪网和中原新闻网等为此联合开通了专题网站。为了让无法到现场的全球炎黄儿女也实现拜祖心愿,接受全球华人网上拜祖,90多家网站在首页显著位置作了链接。世界各地的网友纷纷在网上拜祖留言,一个昵称为“阿海”的网友留言说:我是在美国的华人,很高兴有这个平台可以拜谒祖先,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幸福…… 专设英语频道,主动向世界宣传炎黄文化、宣传发展的河南 借助拜祖大典,各网站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向世界展示厚重的炎黄文化和快速发展的新河南,除新闻报道之外,还开辟有“故里景观”、“姓氏寻根”、“历史文化”、“招商引资”等专栏,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为加强对外宣传,有些网站还开设了英文频道。一位外国网友在新浪网上留言说:“The Chinese nation is old and my sterious,I have been looking for ward […]

华文国学

海外华人带来姓氏寻根热

从“珠玑古巷”到“中华姓氏寻根园”,中国不少地方出现姓氏寻根热潮,许多地方纷纷建设姓氏文化园,举办拜祖寻根活动,并且开发姓氏文化产品—— 姓氏寻根热。

华文国学

汉服

汉服是指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主要是指约公元前21世纪在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朝,华夏(汉)民族所着的、具有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汉)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

华文国学

中文汉语(又称国语、华语)

林氏论坛(lin.bigan.cn) & 林氏宗亲网(www.bigan.cn)讯: 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官方语文之一,亦为当今世界上作为母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除中国外,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也是广泛使用汉语的国家。在中国港澳地区,汉语被定为官方语言,而在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作为非法定的行政用语。很多国家都开始将汉语列为第二语言,加入授课内容。 狭义的“汉语”仅指现代标准汉语,是以北京话为标准语音、以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在非表音情况下,仅指现代白话文的书面语,其他的方言白话文不能作为书面语。中国的中小学中教授汉语的文字、语法、文学等的科目叫语文、中文、国文等,都是汉语文的称谓。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语文课,以普通话(国语)授课;在香港和澳门因通行粤语,所以学校会以粤语授课。中国大陆、中国港澳的“普通话”、中国台湾的“国语”、海外华人华侨的“华语”大体上是相同的,只在个别字词的读音上有些微区别。此外,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是以繁体中文为主要文字的地区。 中国的语言学家多认为汉语是一种单一的语言,但国外部分语言学家和中国国内的一些语言学家以及一些地方主义者认为汉语作为一个语族是官话、粤语、吴语、闽语、客家话等语言的统称,即汉语是由一簇亲属语言组成的语族,但综合起来看仍是一门语言。 在2007年的国际认证ISO 639-3国际语种代号的编制中,国际标准化组织把汉语分为13种方言,闽东方言(cdo)、晋方言(cjy)、官方言(cmn)、莆仙方言(cpx)、徽方言(czh)、闽中方言(czo)、赣方言(gan),客家方言(hak)、湘方言(hsn)、闽北方言(mnp)、闽南方言(nan)、吴方言(wuu)、粤方言(yue)。 汉语历史沿革 上古 相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夏朝时还有三千国,周初分封八百诸侯,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礼记·王制》)。 《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河图玉版》、《禅通记》记载仓颉曾经自立为帝,居阳武,是上古时期的一部落首领。

华文国学

中国第一大姓氏李氏的来源

  李氏是中国最大的姓氏,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东南沿海诸省中,比例仅在4%左右。 李姓的来历有数百种,以下是文字记载的可以考究的来源.来源中国家谱研究网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等16姓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这就是李姓来源最多的一种来源. 4、改自林姓,在福建泉州及闽南一带有一望族李林氏,众十万,为明代时福建泉州晋江的一支林姓人为了避祸的缘故改姓为李姓,有载“清源林李宗谱”。与林氏同奉文财神比干为始祖.以李贽最为出名.  

华文国学

历代黄帝祭文,黄帝陵祭文鉴赏

以下是收录的经典优秀的黄帝陵祭文,为文革前后所作,文革期间华夏始祖炎黄两帝陵墓被毁坏,之祭文其中言词以歌功颂德伟大毛泽东为主,祭文成歌颂毛氏之祭文,其文字肉麻,更有对先祖大不敬之言,故不收录,以下祭文皆为文革之前后作. 1371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自撰黄帝陵祭文,为黄帝陵恭读祭文之始。 部分不完善. 明太祖洪武四年祭文: 皇帝谨遣中书管勾甘,敢昭告於黄帝轩辕氏: 朕生后世,为民於草野之间。当有元失驭,天下纷纭,乃乘群雄大乱之秋,集众用武。荷皇天后土眷佑,遂平暴乱,以有天下,主宰庶民,今已四年矣。君生上古,继天立极,作 民主,神功圣德,垂法至今。朕兴百神之祀,考君陵墓於此,然相去年岁极远;观经典所载,虽切慕於心,奈禀生之愚,时有古今,民俗亦异。仰惟圣神,万世所法,特遣官奠祀修陵,圣灵不昧,其鉴纳焉!尚飨!       孙中山先生在黄帝陵写的祭词祭文:“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千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中国共产党祭黄帝文 朱德 毛泽东 1937.4.5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 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披遐荒, www.lincha.com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 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 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 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

华文国学

黄帝陵(Huangdi Mausoleum)

黄帝陵(Huangdi Mausoleum)位于灵宝市区西20公里阳平镇桥陵,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衣冠陵寝。1961年,国务院公布黄帝陵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为古墓葬第一号,故有“天下第一陵”之称。 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桥山黄帝陵相传创自汉代,唐太宗大历中期在城北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下令移建于今址。元至正,明天启、崇祯,清顺治、雍正、乾隆、道光及后期叠有重修,均有碑记载或录于县志中。因黄帝为我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始祖,历代历年均有炎黄子孙在此祭拜! 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汉武帝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和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陵前的“黄帝手植柏”树龄高达五千年以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黄帝陵从春秋时期开始就是历史上历朝历代国家大祭的场所,成为历史上一项政治制度。历史上从汉代先后有历代皇帝亲临祭祀或者祭文,如汉武帝、唐代宗、宋仁宗、元世祖、朱元璋、明成祖、明宣宗、明英宗、明世宗、明武宗、明神宗、明穆宗、明熹宗、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等,近代有孙中山、蒋介石、毛主席、朱德、邓小平、江泽民 等国家领导人的亲笔祭文和题词。以及连战、宋楚瑜、何厚铧等爱国人士。 2014年,国家文物局决定将黄帝陵保护上升为国家法规,由国家文物局牵头制定黄帝陵保护行政法规。目前正准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华夏族人文初祖黄帝的介绍:http://www.bigan.cn/guoxue/sino_82.html 黄帝陵就在桥山之巅。陵冢高3.6米,周长48米,有砖砌花护围。桥山,面积333公顷。6万株古柏参天遍野,长青不凋。山顶有一块“下马石”,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在“下马石”左前方,有十数米高的大土丘,碑称“汉武仙台”,传汉武帝北征匈奴,归来时祭祀黄陵所筑。由此北行二三十米,就是黄帝陵。陵前大石碑上刻有“桥山龙驭” 4个大字,相传黄帝即由此乘龙升天。再前有祭亭,红柱绿瓦,四角飞檐,亭中石碑刻“黄帝陵”3字,系1958年郭沫若所书。 著名诗人贺敬之在铸原即兴吟诵:中华五千年,史证灵宝见。荆山登高望,古今两惊叹。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门票价格: 淡季50旺季90

华文国学

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Huangdi;Yellow Emperor)

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Huangdi;Yellow Emperor),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1] ,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黄帝带领古华夏部落联盟统一黄河边诸部落,败炎帝于阪泉,败蚩尤,成为中原各部落的共主,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据《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汉武帝筑祠祭黄帝,后代皇帝又在桥山之巅建了轩辕庙,历代均有祭祀活动。1371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自撰祭文,为黄帝陵恭读祭文之始。清代开创者虽为满人,但仍奉黄帝为祖先,祭祀活动较明代更为宏大。1912年,中华民国开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委派要员15人组团祭拜轩辕黄帝,并亲撰祭文: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到处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根据记载,号轩辕氏、有熊氏,姬姓,一说姓公孙,姬姓部落首领,传说中上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个。黄帝也被道教尊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中国古都学会(中国七大古都确认机构)认为轩辕之丘在今日河南省郑州市轩辕丘,古为有熊国都城,其父少典为有熊国国君。另有传说黄帝出生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源关降龙峡,农历二月初二(参见二月二)。在传说中黄帝的母亲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说是夜晚)突然看见北极光,然后就怀孕、生下了黄帝。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建都在涿鹿。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发明指南车,造舟车弓矢;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      今日在陕西省的桥山有黄帝陵,相传黄帝年老时铸鼎乘龙升天,臣子放箭阻拦,龙被射伤,飞过桥国时降下休息,黄帝被桥国人拉下一只靴子,埋葬于此。      黄帝与炎帝都被看作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国人有时自称“炎黄子孙”。      传说中黄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为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      据《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后世对黄帝的神化是逐渐进行的。《庄子》中提到黄帝得道成仙;;《列仙传》中的黄帝还能够驱使群仙。 来源:http://www.bigan.cn/guoxue/sino_82.html – 更多资料请登陆林氏论坛:http://lin.bigan.cn/

华文国学

中国姓氏大全目录(Chinese surname list)

中国姓氏大全 – 中国家谱网欢迎转载 中国姓氏的来源:中国人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时候就有”姓”了,是跟母亲的姓.”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 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如黄帝,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称为轩辕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 婚。 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 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后来儒家用伦理解释了这一条。 中国姓氏大全:中国的姓氏到底有多少呢?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如先秦时期的姓氏书籍《世本》收入18姓875氏,尽管其中有些姓氏没有留传下来,但绝大部分都使用至今。两汉以后,一些新的姓氏和由少数民族汉化改姓而来的姓氏大量涌现,唐代初年编修的《大唐氏族志》收录293姓;唐代中叶人林宝编撰《元和姓纂》,收入姓氏1233个;中国古代幼儿启蒙读物中的百家姓是北宋时写的, 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 复姓30个, 一共438个。宋朝人撰著《通志·氏族略》和《姓解》,分别收的姓氏为2255和2568个。此外,明朝人陈士元所《姓?》一书,收录姓氏3625个;王圻撰《续文献通考》,收录姓氏4657个。至于现代人编写的姓氏书籍,也都收录了较多的姓氏。其中如《中国姓氏大全》收录姓氏5600多个,《中国姓氏汇编》收录5730个,《中国姓符》收录6363个,《姓氏辞典》收录8000多个,《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入11969个,《中华古今姓氏大词典》收录12000多个。据专家保守估计,我国实际使用过和正在使用的姓氏大约有20000个。 唐太宗的时候–公元627年,吏部尚书高士廉,收集民间的姓记录,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做官,或搓合婚姻的依据.并且有门第之分.在东西晋的时候,仕大夫的家族门第观念更为普遍. 中国姓氏大全中,中国的四个大姓是张王李赵; 历史悠久, 分布广泛, 如李氏是皇帝赐姓最多的。 根据最新的统计, 单是姓张的, 就有一亿人。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

华文国学

中国家谱学(谱牒学)简介

  中国家谱学又称谱牒学. “谱牒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家谱、族谱的学科。“家谱”是以表谱的形式记载家族世系繁衍和本族人员事迹的图书体裁。一。 中国谱牒的起源    谱牒是伴随着家族制度而来的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的文献,那么它的产生就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家族制度已经形成,需要谱牒来记录它内部的血缘关系;二是文字已经产生,并且有了简单的书写工具,如简册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文献。因此、那种认为原始社会已经产生谱牒,并把谱牒分为口述家谱、结绳家谱、文字家谱的种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当然,谱牒的起源也有一个从简单到繁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们对自己家族世系的记忆,最初总是口耳相传,当懂得结绳记事时,就会利用这种方法来帮助记忆,但这种东西不是我们所说的谱牒,它不会成为一种文献、簿籍。    关于中国谱牒的产生过程,根据目前能见到的材料和研究状况,我们大致可以把它分成两个小的阶段,即商代(公元前1500-1000年)的萌芽阶段与西周(公元前1000-800年)的形成阶段。商代已有一些简单的世系表,是家谱的雏型。较为完备、成熟的谱牒形成于西周。    夏朝(公元前2000-1500年)的王室世系,从夏禹立“国”到夏桀灭亡,在《史记·夏本纪》中有很详细的记载。由于夏朝已有文字之说目前还只是推论,并无实物证明,《夏本纪》中的世系,很可能是商周以后人们根据传说追记的,而不是当时的实录。《史记·殷本纪》所记汤建国前的先公世系和盘庚迁殷前的先王世系,也可能有着类似的情形。至于《大戴礼记·帝系》和《五帝德》中所记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片断世系,则可以断定是战国以后人们根据传说追记的,不能视为信史。我们今天可以准确无误地视为商代世系表的东西,是甲骨文中的几片刻辞和商金文中的几件彝铭。二。谱牒的盛行    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够维持和发展。即使他们的家族分裂成许多新家族,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的话,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堂兄弟?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所有成员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传授,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关系记录下来.这就是谱牒。    商以前还没有较为完整的谱牒,连司马迁也没有见到过。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到春秋时,谱牒相当盛行了,不过由于这种东西并非专门著作,小能强大雅之堂,传到今天的连一种也没有。三。周代(公元前1000-公元前200年)谱牒的内容和形式    周代谱牒现在虽然亡佚干净了,但汉朝人看见过,对它的内容和形式作过一些描述,战国以后成书的《周礼》、《礼记》对它有片断的论述:关于谱牒的内容,要记录族众的忌、讳。讳是名字,忌是哪一天死的。族众生子,要记某年、某月、某日生,自然还要记是谁之子。族人有谥者要记其谥。有谥的族众,当然只能是诸侯、卿大夫了。    关于谱牒的形式,从桓谭说的“旁行邪上”一句话来推测,应是一种表格,父辈名讳居一格,子辈名讳居一格,子子孙孙按辈份各居一格,叫做“旁行”。父统诸子,子系于父,谁是谁之子,谁是谁之父,一目了然,叫做“邪上”。在各人的名讳下注明生卒年月日及配偶、谥号等等。这样,就把一个家族从始祖到现在的所有血缘关系都记载得清清楚楚了。四。魏晋至唐代(公元200-900年)谱牒的盛行及其作用    谱牒是有文字以来,始终伴随着家族组织的一种文献,是家族组织的构成条件之一。什么时候家族制度发达,什么时候谱牒也就盛行。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形成后,人们根据家族的门第来选官、品人、联姻。门第不同,政治权利和社会身份也不同。天下的家族那么多,人们怎么知道哪家是士族,哪家是庶族?即使同一姓,天下同姓的人也很多,又怎么知道谁出身琅琊王氏,谁出身太原王氏?魏晋南北朝时战争连绵,家族迁徙频繁,怎么防止庶族迁到新地方后冒充士族高门?这就需要有一种文献把天下的士族记载下来,人们根据这种记载来确认谁是士族,谁是庶族,谁是高门,谁是卑门。这种文献就是谱牒。1、谱牒的兴起及其形式    谱牒在历史上曾经兴旺过一阵子,后来随着宗法式家族制度的瓦解而消亡了。东汉末年到魏晋之际(公元200-300年)世家大族式家族制度形成后,谱牒又再次盛行起来,不过从内容到形式都与西周春秋时的谱牒不同了。这时称之为“谱牒”的文献,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家传”,这是最初级的形式。一个家族之所以在一个地方兴旺发达起来,必有几个人对家族的发展作出过杰出的贡献,或者做过朝廷要员,或者做过封疆大吏,他们的子孙就为他们立传,表彰他们的功绩,显示自己家族的身份。如:《荀氏家传》、《袁氏家传》(汝南)、《裴氏家传》(河东)、《褚氏家传》(阳翟)、《谢车骑家传》(陈郡)等。    谱牒的第二种形式是“家谱”,或叫单姓族谱,每姓每族一本。家传是传而不是谱,只能记载家族名人事迹,不能把所有族人都记上去,光有家传还是无法搞清家族所有人的血缘关系的,于是有人以家传为基础,以家族的世系为脉络,把包括名人和非名人的所有族众贯串起来,注明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这就是家谱了。如: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引到的:《崔氏谱》(博陵)、《郭氏谱》(太原)、《陈氏谱》(颁川)、《稽氏谱》(谯郡)、《阮氏谱》(陈留)、《王氏谱》(太原);《世说新语》注中引到的:《王氏世家》(琅琊)、《袁氏世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