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名人

林氏名人大全

林氏名人

潮汕第一状元林大钦 – 廷策对

林大钦(1512~1545)明代状元,字敬夫,号东莆。潮州潮安县金石镇人。林大钦小名大茂,小时因深得启蒙老师叶蓁的赏识而更名大钦。幼家贫失怙,聪颖嗜学。嘉靖壬辰(1532)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以母老乞归,结讲堂于桑浦华岩山,与乡子弟讲贯六经,究性命之旨。嘉靖十九年(1540)母逝,因哀伤过度,大病一场。嘉靖二十四年(1545)葬母于桑浦山之麓,在归途中病卒,终年34岁。著有《东莆先生文集》。 广东林氏状元林大钦试卷 此为保存至今的林氏状元林大钦试卷。林大钦,年十二喜读苏氏嘉事占集,操笔为文屈注奔腾神气与大苏文宛肖。嘉靖辛卯,举于乡第六人,壬辰赐进士装元及第,年二十二岁。明嘉靖十一年林大钦状元榜(1532年科举榜)乃潮汕人的第一位状元!  其廷对也,阁臣定孔生高生二卷,都御史汪公镏见文,诧曰:奈何答策无冒语,大学士张公孚敬曰:是娴苏氏策学者,必当上意,乃附二卷封进,上览之,亲擢第一,榜发,中外称庆,咸谓大魁得人。兹录全策如下: 青云千吕诗 应节偏千吕 亭亭在紫氛 缀空初布影 捧日巳成文 结盖祥选迥 为楼翠色分 还同起封上 更似出横汾 作瑞来藩国 呈祥表圣君 徘徊如有托 谁道此闲云 廷策对   皇帝制曰:朕惟人君,奉天命以统亿兆而为之主,必先之以咸有乐生,俾遂其安欲然后庶几尽父母斯民之任为无愧焉。夫民之所安者所欲者,必首之以衣与食,使无衣无食,未免有冻馁流离之害。夫匪耕则何以取食,弗蚕则何以资衣,斯二者,亦王者之所念而忧者也。今也耕者无几,而食者众。蚕者甚稀,而衣者多。又加以水旱、虫蝗之为灾,游情冗杂之为害,边有烟尘,内有盗贼,无怪乎民受殃而日甚一日也。固本朕不类寡昧所致,上不能参调化机,下不能作兴治理,实忧而且愧焉。然时有今昔,权有通变,不知何道可以致雨呖,时若灾害不生。百姓足食足衣,力乎农而务乎织,顺乎道而归乎化。子诸士明于理,识乎时,蕴抱于内而有以资我者,亦既久矣。当直陈所见所闻,备述于篇,朕亲览焉,勿惮勿隐。 臣对,臣智识愚昧,学术疏浅,不足以奉大问,窃惟陛下当亨泰之交,抚盈成之运,天下皆已大治,四海皆已无虞,而乃拳拳于百姓之未得所为忧,是岂非文王视民如伤之心耶,甚大美也。然臣之所惧者,陛下负聪明神智之资,秉刚睿仁圣之德,举天下之事,无足以难其为者,而微臣所计议,复不能有所补益于万一,陛下岂以其言为未可尽弃而有所取之耶。陛下临朝策士凡有几矣,异时莫不光扬其名声,宠绥其禄秩,然未闻天下之人有日天子某日降某策问某事用某策,济某功者,是岂策士之言皆无可适于用耶,抑或可适于用而未暇采之耶,是臣之所惧也。臣方欲为根极政要之说,明切时务之论,而不敢饰为迂阔空虚无用之文,以罔陛下。陛下若以其言为可信而不悉去之,试以臣策付之有司,责其可行,则臣终始之愿毕焉。如或言不适用,则臣有苷愚欺天之罪,俯伏以待罪谴,诚所甘心而不辞也。 […]

林氏名人

林氏郡望堂號源流简介

林氏郡望堂號源流 西河堂 – 林氏总堂号 林氏始祖林堅公,生於長林石室,後裔遷移魯國(今河南省淇縣淇河之西)。東周列國春秋時代(西 元前五五一年)孔子亦出生於魯國,林堅公傳第二十三世林放公是孔子門弟,有問禮之本。至唐朝 天寶年十年(西元七五一年)玄宗帝駕臨孔子廟發現林放公名列孔聖,第念林放公出生於淇河之西, 追封他為西河伯爵,該地因而易名西河郡,則東魯家聲西河世第,林氏堂號為西河堂之故也。 堂聯: 西山瑞藹三仁著續 河水祥鍾雙柱流芳 問禮堂 林放公是孔子門弟。周景王於中國紀元二一七O年(西元五二七年)蒞臨孔子學堂問禮時,放公大哉 斯言有禮之本。景王贊曰:「禮之有本,子能啟問,大哉斯言,光昭明訓,德輝泰山,誣祭莫奮 ,崇茲祀典,千秋令聞」。封其大夫。公與姚芋氏合葬河南省開封府東岩山,公為先賢名列孔聖 同享千秋,所以林氏堂號為問禮堂之故也。 堂聯: 問道說仁新氣象 禮耕義重舊家風 十德堂

林氏名人

唐代九牧林氏始祖“林披”公

林披(公元733—802年),字茂则,唐高平太守林万宠之次子,莆田澄渚乌石(今莆田西天尾镇龙山村)人。唐天宝十一年(752年),年二十即明经擢第,初任将乐令,迁潭州刺史、澧州刺吏、康州刺史,后在临汀郡任曹掾时,汀俗尚鬼,作《无鬼论》以晓喻民众。尔后擢任临汀别驾。知州十年,有德政,御史李木妻筠奏授太子詹事,赐紫金鱼袋,上柱国。林披为官志尚高洁,勤政为民。回故里后,由北螺迁居澄渚,于西南创办澄诸书堂,专心兴学育才。官终检校太子兼苏州(今江苏苏州市)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林披为宰相常衮所重,卒后赠睦(今浙江建德)刺史,故相国常衮赞曰:“林君出处其犹龙乎?”. 夫人郑氏,生林苇、林藻、林著、林荐、林晔;陈氏生三子:林蕴、林蒙、林迈;朱氏生林蔇 。唐贞元间先后登第,均任刺史;林苇任端州刺史、林藻任容州刺史、林著任横州刺史、林荐任韶州刺史、林晔任通州刺史、林蕴任邵州刺史、林蒙任循州刺史、林迈任雷州刺史、林蔇任福唐刺史。世称“九牧林家”。 莆田九牧祖祠于2002年9月30日至10月6日举行了盛大的唐九牧林始祖林披逝世1200周年活动。海内外的九牧林宗亲2000多人先后来莆参加。 林披的《无鬼论》,林藻的“如有神助”般的《合浦还珠歌》和《林藻集》,与白居易友善的林蕴的《林邵州遗集》,父子三人成为莆阳文坛有史载以来的鼻祖.林披公是莆田县居官最早,官职最高,载入国家史书的先贤之一。 附林披公诗一首. 年代:唐 作者:林披 作品:秋气尚高凉 内容: 秋气尚高凉,寒笛吹万木。故人入我庭,相照不出屋。山川虽远观,高怀不能掬。

林氏名人

福建林氏历代登科状元进士名表

福建林氏历代登科状元进士名表 来源:http://lin.bigan.cn/thread-844-1-1.html唐代福建林姓进士科名表 姓 名        籍 贯        及第年份 林藻        莆田        贞元七年(791年) 林简言        福唐        大和四年(830年) 林鶠        晋江        开成三年(838年) 林滋        闽县        会昌三年(843年) 林勖        闽县        大中五年(851年)

林氏名人

湖北林氏三兄弟——林育英·林育南·林彪

<<林氏三兄弟>>目前国内唯一详尽生动描述林氏三兄弟传奇人生的传记著作,史料详实,图文并茂。林家三兄弟出身同一家族,成长于同一林家大院,一样是投身革命洪流,一样是功勋卓著,最后的结局和命运却迥然不同。一掊黄土掩埋不了千秋功罪,是非成败,留给后人评说。 林育英——虽死犹荣的革命家 林氏三兄弟中的林育英,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是在堂弟林育南的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的。为了革命事业,他干过很多工作,办学校、当工人、办工厂、领导工运。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历尽千难万险。林育英到苏联参加共产国际会议,肩负重任返国后,在同张国焘的斗争以及抗日救亡斗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如果不是因伤病早逝,他会有更多的传奇,也一定能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毛泽东一生惟一的一次给人抬棺,就是替林育英抬棺,足见他的贡献和影响之大。 林育南——功勋卓著的工运领袖 林育南是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革命家、宣传家和政论家。   林彪——葬身异国的军事家   林氏三兄弟中,林彪最为复杂。他既是军事家,又是出名的权术家,又惟他结局最惨。自堂兄林育南引他走上革命道路后,从北伐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每个阶段,他南征北战,组织指挥了许多关键性的大战役,屡建奇功,假如没有他和彭德怀指挥的铁军在湘江战役中起了关键作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难以通过蒋介石的最后一道封锁线,中国革命有可能因此失败。 在东北战场,因他的出色指挥,消灭了国民党大部分精锐之师,而且从白山黑水打到海角天涯,所以毛泽东特别器重他。“文革”中,唯一一位敢于顶撞斥骂江青的国家领导人物,拍马屁拍到M腿了.   林彪: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功臣.1907年生于湖北黄冈。1923年6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0月毕业后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军在广东潮汕地区失败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界。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同年4月随部队上井冈山,先后任红军第四军二十八团营长、团长,参加了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1月随军挺进赣南、闽西,3月任红四4军第一纵队司令员。1930年6月任红四军军长。1932年3月任红一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率部参加了长沙、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等重要战役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多次指挥所部担任主攻任务。1934年10月率红一军团开始长征,参加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和强渡乌江等作战。1935年1月参加了遵义会议,会后指挥所部参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夺占泸定桥等作战。同年9月任陕甘支队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到达陕北后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1936年6月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改称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后兼政治委员。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师长,率部挺进华北前线,同聂荣臻指挥了平型关战斗。1938年冬赴苏联就医。1942年2月回国。抗战胜利后,先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与罗荣桓等指挥了四平、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辽沈战役等重要战役,解放全东北。1948年底率部入关,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指挥平津战役。1949年3月起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等职,先后指挥了湘赣、衡宝、广东、广西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司令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关于林彪叛国投敌的资料,本站保留沉默的权利! 林彪之死乃国之殇!军之殇!   他在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组织指挥了一系列影响较大的青年、工人运动,收回了外国租界,筹备了多次国际及全国性的大会,创办、主编了近20种影响甚大的报刊,撰写了大量战斗性强、文词优美的政论文章,而且都是开创性的工作。如大多数名人婚姻不幸一样,他的婚姻也有颇多波折。可惜的是,这位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风华正茂的共产党奇才,被叛徒出卖给敌人,并借敌人之手杀害了。

林氏名人

开发台南林凤营始祖林凤

 林凤(又名凤明、凤鸣),字兴义,号怀诚,谥”才德“。男,出生于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日辰时,系康美林氏大祖二世八房刚烈(公称功万候)之十世裔孙,乃康美八世林日瑞(明兵部尚书)之侄。 今之东山县康美村,原属于福建龙溪(后改漳州)诏安县五都康美社,故有称林凤是龙溪人或漳州人,也有称林凤鸣是诏安县五都康美人也。 明延平郡王郑成功于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在思明(今厦门思明区)挑选壮勇组建亲军,时年廿八岁之林凤公毅然从军,入选充当左虎卫镇左协将,郑成功得悉林凤公乃出身军门世家,委以重任,命公于鼓浪屿日光岩协助训练水师。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随郑成功渡海收复台湾,赶走荷兰殖民者,林凤公率水师为前锋,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建立功勋。 台湾收复后,同年六月奉率军到台南曾文溪北屯垦,开辟营盘田,使曾文溪荒山野地变成万亩良田,为开发台湾披肝沥胆。其地后命名为‘林凤营”.今在台南县六甲乡林凤营. 林凤公因收复台湾和开发台岛有功,于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官授统领水师署总兵,都督佥事。 公三十四岁时,于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癸卯科中武举人,任大武镇总兵,功加左都督。 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时福建总督李率泰约荷兰人攻打台湾,荷兰侵略军重占鸡笼(今基隆),直至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延平郡嗣王郑经命勇卫黄安,率水陆诸军,并以林凤公为先锋,收复鸡笼,驱逐荷兰殖民者,在郑军强大的攻势下,荷兰殖民者撤出鸡笼逃遁,林凤公也在这次战役中阵亡,时乃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农历十月初五日未时,凤公是年三十九岁。 郑经非常嘉许他的功勋,台湾为纪念林凤公之功,将林凤公屯兵垦荒处之台南曾文溪北,改名为林凤营,沿用至今,成为开发林凤营始祖。据传还建将军庙奉祀。朝庭赐封“元戎”与“忠义”牌匾,今仍悬挂在康美林氏家庙。 林凤公的墓原葬台南林凤营,其墓志铭现乃珍存于台北市国立历史博物馆内。 康熙年间凤公之墓迁回祖居地,葬于今之东山县埔头村外埔山洋仔坑。墓坐乙向辛廉卯酉,丁卯分金。墓碑字为:显考将军林公墓。 林凤公祖厝在康美村林氏家庙后面,现尚存完好。 历史上在台湾海峡有好几个林凤,故请分辨!

林氏名人

“林三府”林朝阳

    林朝阳,字罴章,号桐轩,清代·安溪县新康里罗岩乡(今虎邱镇罗岩村)人。生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卒于同治初(1862年)。   林朝阳早年于广东省汕头经营“林乾太”茶行,创有大街一条,取福建安溪之意名为“福安街”;小巷三弄,亦以店号命名为“林乾太”。此一街三弄,是当时尚不太繁荣的汕头埠的主要街道,至今街巷皆存,名称未改。   道光年间(1821—1850年)林朝阳一夜之间被一董姓钱庄以倒闭形式侵吞纹银十万两,虽上诉不获受理,反被董姓讥讽道:“若要索取这些纹银,当待你任潮州父母官。”因此,林朝阳发愤弃商入仕,志在报失银之恨。   后经钦差大臣林则徐荐举,林朝阳先至四川押运铜锭,表现出色。后到潮州任职,历任潮粮分府钦加潮州府同知衔、前山军民府特授潮州粮捕、潮州水利分府兼海关税务随带加三级。潮、汕一带和安溪故里民众称之为“林三府”。   就在林朝阳任潮粮分府钦加潮州同知衔时,董钱庄再度与人发生诉讼,直接受理此案的恰是林朝阳。虽然此次理在董钱庄,但旁人皆谓董钱庄必然败讼。不料,林朝阳丝毫不计旧恨,秉公办案,判处董氏胜诉,时人竞相赞誉。董钱庄亦深感愧疚,遂将前所吞没的纹银归还原主。   林朝阳在潮州任职时,正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沿海一带常有小股英军骚扰,走私鸦片的不法奸商更是频繁出没。有司勒令林朝阳领前山军民府职前往绥靖。林朝阳虽为文官领武职,但竭力勤政,外抗敌军侵扰,内治不法奸商,有效地维持了潮、汕一带沿海的宁静与社会治安。咸丰十年(1860年)清廷特钦赐“绩著韩江”匾以彰其绩。   林朝阳病卒于任上。卒时,清廷为嘉其一生功绩,又特钦赐“克襄王事”匾。而今,“绩著韩江”、“克襄王事”二匾尚存安溪故里。     来源:泉州历史网

林氏名人

宋代忠义侯林端

宋忠义侯林端一家   □湄洲日报 林瑞 林劲松   林端,字开远,林蕴之十四世孙,世居兴化莆田贤良港。林端生于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面对南宋国力日弱,民族危机日重,他少时决心效法祖逖,练好武功,报效祖国。嘉定十三年(1220),林端赴宋都临安参加会试,得中武进士,宋理宗宝庆时(1225—1227),官京湖宣抚副使。宝佑五年(1257)三月,他奉命征讨楚粤红苗,为国捐躯,灵柩归闽,葬于兴化城西化龙桥,赠封忠义侯。夫人蒋氏,祖籍迎仙桥,有武功,善打仗,人称之有“仙术”。这年九月,蒋氏化悲愤为力量,率领八子思难和九子思义,奋勇杀敌,获得大胜,完成了丈夫未尽之业。消息传到临安,宋理宗大悦,当即敕封她为“忠节得道助国夫人”。卒葬湖南甘棠镇。生九子:思明、思聪、思温、思恭、思忠、思敬、思向、思难、思义。   林端夫妇生前十分重视子女家庭教育,教他们既学文,又练武,成为有用的人。九子长大后,有五人中举人,三人中进士:思明、思恭中武举人,思聪中进士,思温、思敬、思向中举人,思难、思义中武进士。   思难,字惩吉,生于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淳元年(1241)会试中武进士,因随母征南有功,敕封定南尉,因家湖南靖州。思难娶宋代名臣蔡襄的孙女为妻,生三子:进祥、进祉、光景。公卒,蔡妣因思念故里,率子回莆田生活。进祉后来由武举升四川叙州府千总。   思义,字廉吉,生于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淳四年(1244)会试中武进士,宝四年(1256)升任都督府宣武副使。次年,因随母征南有功,特命镇守渠南军,甚得民心。后年老辞官,遂家湖南龙宝夏郡。元世祖在位时,追念先朝有功之臣,思义被追封为征边千户侯。夫人陈氏生进祚。进祚生定辅……   明洪武五年(1372),思义的七世孙溢,随营从戎,率部克服贵州黎平府草坪、上黄、铜关等处,立下战功,被封为江阴侯,赐名荣甫,奉承郎,世袭洪州、泊里军民长官司官衔,因而就定居黎平洪州司,成为黎平洪州、泊里、锦屏、婆洞、榕江、八开、塞稿、审团等地林氏起祖。   洪武三十年(1397),林溢的曾孙宽率贵州省古州、上婆洞等十二司四十八寨侗族民众十数万起义,反抗明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暴政,攻克贵州、湖南、广东十多个县城,声势大振,后因朱祯亲率三十万京卫军镇压而失败,被诛。现政府列林宽为民族英雄领袖之一,芳名永垂不朽于贵州。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