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台湾

华文国学

新华网:透视中国姓氏寻根热

姓氏寻根作为以姓氏为纽带所进行的文化寻源活动,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各地和姓氏研究专家学者们的关注;中国许多地方和研究界把寻根活动当成姓氏文化资源,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发利用,带动了姓氏文化研究的繁荣。 专家指出,寻根的历史意义,在于普天下所有龙的传人不忘血统,不忘根本;寻根的现实意义,在于华夏民族的认同、团结、凝聚、合作。要加大姓氏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加强姓氏寻根组织服务,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融合。 中原兴起“姓氏寻根热”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万姓同根,根在羲皇。10月17日至19日在河南周口市举行的首届中华姓氏文化节,吸引了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企业家和国内外姓氏文化专家、学者。本届姓氏文化节由中国侨联、中国文联、全国工商联、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周口市人民政府承办,文化节的主题是”万姓同根,万宗同源,寻根联谊,合作发展”。文化节期间,举行华人华侨公祭太昊伏羲大典、中华姓氏文化论坛及族谱展、”中华姓氏文化节个性化邮票”首发式、”祖地老家寻根情”联谊报告会以及多项点击浏览下一页寻根谒祖、艺术表演、文化旅游和商贸交流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在海内外迅速兴起的到中原河南寻根谒祖活动,在首届中华姓氏文化节期间达到又一个高潮。中原伏羲文化研究会会长贾斌说,此前各地举办的都是单个姓氏的文化寻根活动,而周口市举办的以”万姓同根”为主题的中华姓氏文化节,是一个创举,也非常地合适。在这里,姓氏文化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非常人性化,容易被人们接受。 寻根是人类的天性,姓氏寻根就是人们以姓氏为纽带所进行的文化寻源活动。长期研究姓氏寻根现象的社会学博士后、姓氏学研究专家王大良说,姓氏寻根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利用家谱寻根、以郡望堂号堂联寻根、以历史移民集散地和祖籍纪念地寻根等,其真正意义在于增强炎黄子孙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 有研究资料显示,在自古至今曾产生过上万个姓氏中,约有1000多个姓起源于河南,百家姓中有73个起源于河南。专家认为,中华人文始祖羲皇故都河南淮阳,是中华万姓的发祥地。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张新斌等负责的一项寻根文化研究最新成果显示,这项研究涉及的具有开发价值的341个姓氏中,依数量多少而排列的300个大姓起源于河南或部分源头在河南的有171个;其中前100个大姓中有97个姓氏均与河南有关,77个姓氏直接起源于河南,有98个姓氏的郡望地在河南,这些姓氏涉及当代华人的90%。 寻根的起点是海外,点击浏览下一页中转站是闽粤沿海地区,终点是中原河南。地处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姓氏之根的河南,理所当然地成了海内外华夏子孙姓氏寻根的集中地。河南省成立了省级姓氏研究机构,还有若干个专业委员会,与海内外姓氏研究机构或联谊机构、宗亲社团保持着密切联系,为寻根提供资料和咨询服务。据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林雪梅介绍,近20多年来,据侨务部门不完全统计,河南省共接待过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人数达30多万人的寻根谒祖团。世界陈氏、世界郑氏、世界谢氏等宗亲总会,都曾多次组织世界各国相关宗亲团体来河南寻根祭祖。 记者最近采访中了解到,今年8月,全球谢氏宗亲近千人在谢姓人的发源地河南南阳,举行了联谊恳亲大会;10月12日,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叶氏后裔代表500多人,共聚世界叶氏华人祖地河南叶县,举行了世界叶氏联谊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10月15日,千余海内外陈氏后人集会河南淮阳,共祭祖先。将于10月29日开始在河南荥阳举行的首届郑氏文化节,目前已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郑氏华人报名参加。 “万姓同根”源于河南淮阳 谁都有名,谁都有姓,但姓氏文化的发源地在哪儿?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少姓氏?中国姓氏文化又是如何发展至今的?这一连串的疑问,在首届中华姓氏文化节上找到了答案。与会的海内外姓氏研究专家达成共识:中华万姓源于羲皇故都宛丘,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是中华姓氏文化的发祥地。 参加文化节的专家们一致认为, 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被誉为”中国历史自然博物 馆”的河南省,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而河南省周口市是中华姓氏文化的发源地,是海内外”龙的传人”的故乡。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姓氏学专家袁达义,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会长贾斌,河南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新斌,河南省中原姓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刘翔南等多位专家学者根据不同的史料,从不同的学术视角探讨、论证了伏羲、淮阳与中华姓氏文化起源、发展的渊源关系。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6500年前,伏羲率领自己的部落由成纪(今甘肃天水市)沿黄河东下,定居于宛丘,即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以其圣德团结统一了华夏各个部落,并取各部落图腾的特色组成了新的图腾—龙。龙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的象征,”龙的传人”便由此而来。 太昊伏羲定都于宛丘后,以龙纪官,分理宇内。他做网罟、画八卦、造甲历、养牺牲,去穴巢之居,改茹腥之食,兴礼教以导文,造干戈而饰武,开创了中华远古文明,被尊为”人文始祖”。特别是伏羲定姓氏、制嫁娶,创立了男女对偶婚的婚配制度。伏羲自定风姓,其他或以所养动物为姓,或以所种植物为姓,或以居所为姓,或以官职为姓等,华夏姓氏自此起源。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曾使用过的姓氏族有10000多个,现在常用的有3000多个,如果溯流而上,均可追溯至太昊伏羲,其中李、陈、王、孙、胡等100多个大姓直接起源于淮阳。伏羲之后,中华民族姓氏虽经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但总过程没有变,众多姓氏同根同族,互为依存,血脉相连。姓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敬祖尊宗的传统文化,牢牢维系着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 太昊伏羲陵成为寻根祭祖圣地 太昊伏羲功盖百王德配天地,龙之传人尊崇始祖礼继古今。10月18日上午,肩披黄色披巾的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国内企业界人士,和当地各界人士一起,位于河南周口市淮阳县的太昊伏羲陵园内,举行了甲申年公祭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大典点击浏览下一页。太昊伏羲陵是中华始祖、”三皇之首”太昊伏羲长眠的地方,也是中华姓氏文化的发源地。 从古到今,太昊伏羲陵前香火不断,历代皇室望族、文人墨客均来淮阳朝宗谒祖,尤其是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日,这里都举行规模盛大的朝祖庙会,吸引国内外游人香客纷纷前来,日客流量最多时达20万人次,形成群众性朝拜活动的高潮。 […]

华文国学

海外华人带来姓氏寻根热

从“珠玑古巷”到“中华姓氏寻根园”,中国不少地方出现姓氏寻根热潮,许多地方纷纷建设姓氏文化园,举办拜祖寻根活动,并且开发姓氏文化产品—— 姓氏寻根热。

华文国学

中文汉语(又称国语、华语)

林氏论坛(lin.bigan.cn) & 林氏宗亲网(www.bigan.cn)讯: 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官方语文之一,亦为当今世界上作为母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除中国外,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也是广泛使用汉语的国家。在中国港澳地区,汉语被定为官方语言,而在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作为非法定的行政用语。很多国家都开始将汉语列为第二语言,加入授课内容。 狭义的“汉语”仅指现代标准汉语,是以北京话为标准语音、以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在非表音情况下,仅指现代白话文的书面语,其他的方言白话文不能作为书面语。中国的中小学中教授汉语的文字、语法、文学等的科目叫语文、中文、国文等,都是汉语文的称谓。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语文课,以普通话(国语)授课;在香港和澳门因通行粤语,所以学校会以粤语授课。中国大陆、中国港澳的“普通话”、中国台湾的“国语”、海外华人华侨的“华语”大体上是相同的,只在个别字词的读音上有些微区别。此外,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是以繁体中文为主要文字的地区。 中国的语言学家多认为汉语是一种单一的语言,但国外部分语言学家和中国国内的一些语言学家以及一些地方主义者认为汉语作为一个语族是官话、粤语、吴语、闽语、客家话等语言的统称,即汉语是由一簇亲属语言组成的语族,但综合起来看仍是一门语言。 在2007年的国际认证ISO 639-3国际语种代号的编制中,国际标准化组织把汉语分为13种方言,闽东方言(cdo)、晋方言(cjy)、官方言(cmn)、莆仙方言(cpx)、徽方言(czh)、闽中方言(czo)、赣方言(gan),客家方言(hak)、湘方言(hsn)、闽北方言(mnp)、闽南方言(nan)、吴方言(wuu)、粤方言(yue)。 汉语历史沿革 上古 相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夏朝时还有三千国,周初分封八百诸侯,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礼记·王制》)。 《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河图玉版》、《禅通记》记载仓颉曾经自立为帝,居阳武,是上古时期的一部落首领。

华文国学

历代黄帝祭文,黄帝陵祭文鉴赏

以下是收录的经典优秀的黄帝陵祭文,为文革前后所作,文革期间华夏始祖炎黄两帝陵墓被毁坏,之祭文其中言词以歌功颂德伟大毛泽东为主,祭文成歌颂毛氏之祭文,其文字肉麻,更有对先祖大不敬之言,故不收录,以下祭文皆为文革之前后作. 1371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自撰黄帝陵祭文,为黄帝陵恭读祭文之始。 部分不完善. 明太祖洪武四年祭文: 皇帝谨遣中书管勾甘,敢昭告於黄帝轩辕氏: 朕生后世,为民於草野之间。当有元失驭,天下纷纭,乃乘群雄大乱之秋,集众用武。荷皇天后土眷佑,遂平暴乱,以有天下,主宰庶民,今已四年矣。君生上古,继天立极,作 民主,神功圣德,垂法至今。朕兴百神之祀,考君陵墓於此,然相去年岁极远;观经典所载,虽切慕於心,奈禀生之愚,时有古今,民俗亦异。仰惟圣神,万世所法,特遣官奠祀修陵,圣灵不昧,其鉴纳焉!尚飨!       孙中山先生在黄帝陵写的祭词祭文:“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千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中国共产党祭黄帝文 朱德 毛泽东 1937.4.5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 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披遐荒, www.lincha.com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 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 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 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

华文国学

姓氏文化:百家姓之郡望、堂号、堂联

姓氏文化:中国百家姓之郡望、堂号、堂联 郡望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古称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钦定四库全书·重编琼台藁·卷十》收录的明代大学士丘濬公所作的《贵溪丘氏族谱序》说:“自唐人著郡望,而以河南望,丘良以襄公父子之显融故也。”旧唐书说丘和、丘行恭父子二人死后均“谥曰襄”,故“襄公父子”就是指丘和、丘行恭父子。可见,唐朝时河南郡的名门望族有丘和家族。再如西河林氏,弘农杨氏,清河张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吴兴姚氏等也是地望的代表性姓氏。

华文国学

开漳圣王陈元光

开漳圣王陈元光 陈元光(657—711),字廷炬,号龙湖,唐代河南光州固始人。生而敏异,长博通经史,尤耽黄石公素书及太公 韬略。自著兵法、射法服习之。年十三,领乡荐第一。唐高宗于总章二年(669年)诏命陈元光之父——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为朝议大夫统领岭南行军总管事,率中原河洛地区申州、光州、蔡州三州府兵3600名,营将许天正、马仁、李伯瑶等123员,从中原长征入闽平乱。陈元光随其父陈政入闽平乱。不久,陈元光祖母魏敬又率援军至闽。陈政逝后,陈元光袭父职,继以功授岭南行军总管,于相继平定闽粤三十六寨峒之后,拓土开疆,创立漳州,陈元光为首任漳州刺史。 会广冠陈谦连结洞蛮苗自成、雷万兴等攻陷潮阳。永隆二年(681), 盗起,攻南海边邑,循州司马高王定,受命专政,檄元光潜师入潮。沿山倍道袭寇垒,俘获 以万计,岭表悉平。还军于漳,事闻进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垂拱二年(686),上疏请 建一州泉潮间,以控岭表,委剌史领其事。诏从之。进中郎将右鹰扬卫率府怀化大将军,仍 世守剌史。自别驾以下,得自辟置。后为蓝奉高刃伤而卒,时景云二年(711)十一月。百姓 哀号,相与制服哭之。权葬于绥安溪之大峙原。事闻,诏赠豹韬卫镇军。开元四年(716), 徙州李澳川,诏立庙,赐乐器、祭器,建威德,世祀之,坊以表之。贞元二年(786)复徙州 治龙溪,敕有司改葬于州北九龙里松洲之高坡山,春秋响祀。明封昭烈侯。 唐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开漳立州。在开漳治漳期间,陈元光屯兵闽南四境,且战且耕,融合汉蛮民族,施行“唐化”教育,传播中原文化,兴学办校,奖农助耕,惠工通商,使处于闽粤间的这一千古蛮荒之地走向长治久安和初步的繁荣发展,并与中原地区形成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的统一,成为“扼闽粤之吭,开千百世衣冠文物”(《漳州府志》)的八闽名邦之一。景云二年(711年),陈元光以身殉职。尔后,其子陈?、孙陈酆、曾孙陈谟相继担任漳州刺史,祖孙六代承先启后开漳治漳计150年,深受百姓爱戴。陈元光为开发漳州,维护大唐皇图一统,建功于国,造福于民,受到历代朝廷的褒封和人民百姓的尊崇,被奉为“开漳圣王”。  明末清初,漳州人来到台湾时也将开漳圣王的神像请到台湾,建庙祀奉,以之为他们的乡土神。现台湾有开漳圣王庙五十多处,中心庙宇是基隆的奠济宫,信徒多为陈姓人。

华文国学

华人复姓大全,81个复姓来源简介

复姓是指姓氏是两个字组成的姓,在中国复姓也是很多,和其他单个字的姓一样,都有着遥远的历史,都记录着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连脉. 根据统计我国现存的复姓有81个: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南宫、万俟、闻人、夏侯、诸葛、尉迟、公羊、赫连、澹台、皇甫、宗政、濮阳、公冶、太叔、申屠、公孙、慕容、仲孙、钟离、长孙、宇文、司徒、鲜于、司空、闾丘、子车、亓官、司寇、巫马、公西、颛孙、壤驷、公良、漆雕、乐正、宰父、谷梁、拓跋、夹谷、轩辕、令狐、段干、百里、呼延、东郭、南门、羊舌、微生、公户、公玉、公仪、梁丘、公仲、公上、公门、公山、公坚、左丘、公伯、西门、公祖、第五、公乘、贯丘、公皙、南荣、东里、东宫、仲长、子书、子桑、即墨、达奚、褚师。吴铭 2.中国古代复姓大全 A安陵 安平 安期 安阳 B白马 百里 柏侯 鲍俎 北宫 北郭 北门 北山 北唐 奔水 逼阳 宾牟 薄奚

华文国学

华族灾难史:永嘉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

永嘉之乱即五胡乱华. 公元311年即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的乱事。西晋初重行分封,终致历时16年之久华族内部相互践踏,晋元康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晋皇室诸王争夺中央朝权的作战。其代表人物为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史称“八王之乱”。又连年天灾,社会动荡,胡人遂乘时入侵。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区,自称汉王。 晋光熙元年(306年),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即怀帝,改元永嘉。刘渊遣石勒等大举南侵,屡破晋军,势力日益强大。永嘉二年,刘渊正式称帝,四年刘渊死,子刘聪继位。次年,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十万晋军,又杀太尉王衍及诸王公。旋攻入京师洛阳,俘获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从晋武帝篡曹魏,到晋愍帝出降,西晋国祚仅历五十一年。 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衣冠仕族臣民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长江以南地区,主要有主要有林氏,陈氏,黄,郑,詹,邱,何,胡八姓。“衣冠”是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晋朝迁都至江东建康(今南京),自此史称东晋。 西晋永嘉二年(308年),中原板荡,江左衣冠士族入闽者八姓:陈、林、郑、黄、詹、邱、何、胡是也。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2008年也是“八姓入闽”1700周年. 其历史背景就是永嘉之乱,又称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多个少数民族大规模南下而造成与南方汉族政权东晋对峙的时期.整个中原地区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长达130多年的分裂割据、互相混战的动荡时期.也是中原汉人的第一次大规模南迁! 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农民、手工业者、商贾等也纷纷逃亡到南方,他们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掌,使江南地区日渐富庶和繁华,最终取代中原而成为全国的重心。 福建几次大的移民分别是: A,东晋永嘉乱衣冠南渡,华族大难八姓入闽; B,唐高宗期间陈政(陈元光之父)领率固始府兵三千六百人58姓开漳; C,唐末王审知开闽国亦领固始百姓入闽 D,唐末安史之乱中原难民入门,居石壁龙岩,成今客家汉民主要部分 在华夏遗风保留比较好的地方如泉州,可以看到很多这个1700年来保存痕迹.从您家族的族谱,到您家的门楣堂号上一定能看到: 陈姓:颍川衍派 东晋入闽始祖陈润;开漳王陈政陈元光,为福建第一大姓.闽南居高。福建另有永安贡川陈氏。 林姓:西河衍派,九牧传芳,金紫银紫,阙下乌梅 入闽晋安闽林世系始祖林禄.河南光州固始县林孔著随从陈政入闽;随着王审知入闽的林延皓的“控鹤林氏”、林穆的“陶江林氏”、林硕德的“上街林氏”、“濂江林氏”、林廷甲的“福全后安林”等固始支系。闽粤台湾占林姓总数之大半. 黄姓:典故”江夏黄国”.黄氏入闽始祖黄元方 郑姓:郑氏总堂号:荥阳堂;郑氏入闽始祖郑昭等 王姓:

华文国学

中国各省市姓氏排行榜前10位排名

此前林氏宗亲网介绍了华族百家姓姓氏来源与中国百家姓排行榜百强与排名靠前三百的姓氏名单(详见http://www.bigan.cn/guoxue/sino_17.html)。此文介绍全国各省市姓氏排名前10位: (一)广东省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陈、李、黄、张、梁、林、刘、吴、罗、杨。 (二)海南省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陈、王、李、吴、符、林、黄、张、周、郑。 (三)重庆市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李、张、陈、刘、王、杨、周、黄、罗、唐。 (四)山东省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王、张、李、刘、孙、赵、杨、陈、徐、马。 (五)福建省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陈、林、黄、张、吴、李、王、郑、刘、杨。 (六)浙江省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陈、王、林、张、李、叶、郑、吴、徐、刘。 (七)江西省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刘、李、陈、张、黄、王、吴、周、胡、徐。 (八)内蒙古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王、张、李、刘、赵、杨、郭、孙、高、陈。 (九)湖南省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李、刘、陈、张、王、周、黄、杨、唐、罗。 (十)河南省最新百家姓排名

华文国学

姓氏来源,中国百家姓姓氏排名

华族百家姓 林氏论坛(lin.bigan.cn) & 林氏宗亲网(www.bigan.cn)讯: 华族非常重视血统渊源。家家有族谱,最早可追溯到四千年前黄帝时代。 黄帝有子女廿五人,分封十二个姓氏,后代子孙,播迁不同地区,因地改氏,而演化出数千个姓氏。 殷、商时代,女子称姓,男子称氏。那是母系制度的时代;每个家庭以母为主。到了周朝,男子亦称姓。这时社会转入父系制度时代;战国时姓氏通用,统一起来,以至于今。 据《万姓谱》载:单姓三千零三十八个,复姓一千六百十九个。正在复姓中,有三字姓六十六个,四字姓两个。 北宋初年,吴越国王钱 时代所编之《百家姓》,收录了五百 六十姓,其中单姓四百六十个,复姓六十个。当时宋朝皇帝姓赵, 故以赵为首姓;吴越国王姓钱,故以钱为次姓。再以王亲国戚关系, 依次排列而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之句子。四字 一句,易读易诵;一千多年来,成为塾学村童必读之书,流传最广。 宋代莆田人郑樵所著《通志》,收录了二千一百一十七姓。元 代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则收录了三千七百三十六姓。明代吴 沈所著《千家姓》收录了一千九百六十八姓。 《中国人名大辞典》则集有四千一百二十九姓,其中单姓二千 二百八十八个,复姓一千六百八十九个,三字姓一百四十三个,四 字姓七个,五字姓两个。 现代姓氏调查后的排列顺序,快看看您的姓氏排第几

Scroll to Top